登录 / 注册 / / English
中国农药协会
loading...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中国农药工业网 >> 行业信息 >> 农技植保

秋季葡萄霜霉病大爆发,该如何提前预防?
责任编辑:李晓丹 来源:大丰收 日期:2022-10-14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葡萄病害。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 尤其在多雨潮湿地区发生普遍,是葡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叶片焦枯早落,新梢生长不良,果实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植株抗寒性差

 


一、病害症状

葡萄霜霉病病菌可以侵染枝蔓、果穗、叶片等所有绿色幼嫩组织,但以危害叶片最重。


1、叶片

发病初期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摘下叶片向阳光透视清楚可见),数日后病斑部位变淡绿色,形状不规则,边缘界限不清,病斑背面生着白色毛绒绒霜状霉层,因此得名霜霉病。霜霉层后期变灰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到1cm以上,呈黄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像火烧焦枯,病叶早期脱落。叶从受害至脱落的颜色变化为水渍状--淡绿--黄绿--红褐色和叶片背面着生白色霉菌层,这是识别霜霉病的主要特征。



2、新梢

新梢感病后,被害处生水渍状病害斑,表面有黄白色霉状物,病斑纵向扩展较快,颜色逐渐变褐色,稍凹陷,严重时新梢停止生长而扭曲枯死。



3、果粒

幼嫩果粒极易染病,病幼果变灰色,果粒和果柄表面密生白色霉菌,较大的果粒染病处形成褐色病斑,生长受阻发育不均衡,近成熟期遇雨易形成裂果。后期即使叶片严重发病果粒却发病很少,此特点与炭疽病、白腐病有明显区别。白绿色品种果粒病部变灰绿色,红色品种病粒变粉红色,一般不生霜霉菌层,病粒近成熟时易脱粒。穗轴发病处变褐色,易折断。


二、病源及发病规律

1、病原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单轴霉菌寄生引起的。


2、越冬

葡萄霜霉病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芽中,或以孢子随病残叶片在土壤中越冬,来年春萌发后进行初次侵染。



3、传播方式

当气温达11℃时,卵孢子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萌发,生出孢子梗,其顶部形成孢子囊,借风、雨和露水传播,在有水滴的情况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及溅到近地面的葡萄幼嫩组织进行侵染。另外,卵孢子开裂释放出游动孢子,必须在潮湿的空气条件下进行,风是迅速有效的传播介质。孢子囊一般在晚间形成,侵染多在早晨进行,孢子囊在阳光下暴露数小时即失去活力。


4、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总是在水中发生。一般要经过孢子囊萌发,游动孢子的释放和萌发,以及侵入寄主三个时期。



5、潜育期

葡萄霜霉病潜育期为5~18天,大多数为7~10天。主要随环境条件和寄主抗性不同而变化,7月末到9月初的潜育期常常是5天,以温度高低而转移。感病品种在22~24℃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仅4天,而在12℃时则延长至13天。


6、气象条件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低温、多雨、多雾、多露的条件有利此病的发生和流行。辽宁北部地区一般在6月中下旬雨后开始发生,7月份加重,8月份进入发病盛期。夏季气温在22~27℃,连续10天阴雨,或每隔8~15天降1次暴雨,空气湿度达95%以上时,便出现1次发病高峰。这是因为水雨对葡萄霜霉病害流行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阴雨连绵刺激葡萄幼嫩组织,产生高感新梢,另一方面又加速病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



7、栽培技术

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比较明显,如巨峰、黑奥林、先锋、红富士、早生高墨等品种比较抗病,而新玫瑰、玫瑰香、山葡萄等品种则易染病。栽培管理不佳,如施肥不当,偏施或重施氮肥,枝梢徒长,组织成熟度差,会使病害加重。


三、综合防治

1、清除病源

晚秋结合修剪,彻底清除病枝叶及地面残枝落叶、病果,集中带出园外深埋或烧毁


2、科学施肥

增施生物有机肥+磷酸二氢钾,提高抗病能力。

 

3、加强管理

及时整枝、及时掰副梢,摘心,去徒长枝,防止枝蔓和叶片过于密挤,使枝、叶、留果量保持适宜比例。保护地栽培应重视通风排湿、温度和光照管理。另外,选用抗病品种。


4、喷药防治

发病前烯酰吗啉进行预防;发生轻时代森锰锌+烯酰吗啉发生严重时银法利唑醚代森联等药剂进行防治,霜霉病容易产生抗药性,要注意几种药剂的轮换使用,每10天喷一次,定期喷雾。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