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枯、叶枯、茎枯、蔓枯、立枯、青枯、枯萎,看到这么多...枯病,有没有觉得脑子已经乱了?
而且,很多病害相互之间,在症状表现上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青枯病、枯萎病和立枯病之间,蔓枯病与枯萎病之间,那怎样把它们区别开来呢?
首先,来看看立枯病、青枯病、枯萎病这三种病害。
三种病害共同点:
初期发病时,都会在白天(中午)时萎蔫,早晚时恢复。
三种病害不同点:
(1)发病时期不同
立枯病
是苗期常见的病害,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发生。
青枯病
一般在成株期发病。
枯萎病
一般在开花结果期发病。
(2)症状表现不同
立枯病
秧苗枯黄卷缩,茎基部初有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逐渐枯萎烂死,用手拔苗,茎基部与根脱离,容易折断。
青枯病
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
枯萎病
发病突然,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凋萎或叶、花、果、茎或整株植物的死亡。
立枯病(又称死苗)
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
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
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最后干枯死亡,很少倒伏。
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
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状霉,但不显著。
这里需要注意立枯病与猝倒病的区别,它们都是育苗期常发生的病害。
区别点:
猝倒病常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产生絮状白霉、倒伏过程较快,主要危害苗基部和茎部。
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发病中无絮状白霉、植株得病过程中不倒伏。
青枯病与枯萎病
相同点:都属于维管束病害,发病后维管束会变褐色。
表现为整株或局部萎蔫、枯萎,到发病后期,病株会凋萎,死亡。
不同点:
(1)病原不同
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状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镰孢霉属尖镰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2)症状表现不同
枯萎病,一般开花结果期发病,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自下而上逐次萎蔫。
叶色,逐渐由绿变淡,由黄到枯黄,进而转为褐色。
叶片,基本不脱落,整株枯死。
茎蔓或茎基纵裂,并会溢出黄褐色胶质物。
病根褐腐,纵切病茎,可见茎基部维管束变褐色。潮湿情况下,病部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的霉状物。
青枯病一般成株期发病,先是顶叶萎蔫下垂,然后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全株叶片同时萎蔫。
叶片青枯凋萎,一般不枯黄变色。
青枯病,横切病茎后,用手挤压变色的维管束时,会有白色的细菌液溢出,这是它的病原细菌。
而枯萎病枯死后,叶色变黄,横切面经挤压无白色菌液渗出。
蔓枯病
蔓枯病又称“黑腐病”,一般在瓜类上发生,发生时与瓜类枯萎病症状表现相似。
两者最大区别s ,蔓枯病发生时,维管束不变褐色。
具体症状表现:
瓜类枯萎病,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
幼苗受害,子叶变黄、无光泽,子叶或全株萎蔫,茎基变褐缢缩、猝倒。
被害株最初表现为部分叶或植株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萎蔫叶早晚恢复,后萎蔫叶片不断增多,逐渐遍及全株,致整株枯死。
主蔓缢缩流胶或发展成黄褐色的纵裂,纵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湿度大时,病部有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
瓜类蔓枯病,主要危害茎蔓和叶片,多在成株期发病。
茎蔓发病
在节部出现椭圆形至梭形病斑,病部灰白色,有琥珀色胶状物质溢出,后病部变黄褐色,干缩后其上散生小黑点,最后病部纵裂呈乱麻状。
但维管束不变褐色(这是与枯萎病的区别),严重时引起“烂蔓”。
叶片发病
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黑褐色或有同心轮纹。
发生在叶缘上的病斑,一般呈弧形。
生于叶片中间则近圆形薄纸状、浅褐色大斑。
再来看一下其他三种病害,它们也带枯字,看看它们有哪些症状表现。
茎枯病
主要为害茎和果实,也为害叶和叶柄。
茎部出现伤口易染此病。
病斑初为椭圆形,褐色凹陷溃疡状,后沿茎上下扩展到全株。
严重时,病部变深褐色干腐,并可侵入维管束。
果实染病时侵染绿果或红果。
初为灰白色小斑块,后随病斑扩大凹陷变褐色,长出黑霉,引起腐烂。
叶子病斑继续扩大时,叶缘卷曲,最后叶片干枯或全株死亡。
斑枯病
病菌主要浸染叶片,也为害茎秆。
如番茄斑枯病:
初发病时,叶背面出现水渍状小圆斑,后叶片出现褪绿斑点。
发病严重时,叶片逐渐枯黄,植株早衰,造成早期落叶。
叶枯病
主要发生在叶片。
叶枯病多从叶缘、叶尖侵染发生。
病斑由小到大不规则状,红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连片成大枯斑,病健界限明显。
后期在病斑上产生一些黑色小粒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