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标准,把好入口关,按照《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及配套规章的要求,严格标准,做到“一把尺子管到底”,把好登记许可、生产许可、经营许可这个关口,杜绝低质劣质的农药产品进入生产领域,杜绝无证无资质的生产经营者进入农药行业。把好登记关,提高登记门槛,减少农药产品登记数量。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把好生产关,引导农药企业进入化工园区或工业园区,提高集中度,降低环境风险。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大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把好经营关,严格标准、严格资质,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设施条件,具有指导农民科学选药用药的能力。严格规范,把好使用关,科学选药用药,减少农药用量是绿色发展的要求。从2015年开始,农业部组织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快推进农药减量增效。目前,农药使用量已连续三年实现负增长,2017年农药利用率达到38.8%,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农药使用量3万吨(实物量)。加力推进绿色防控减量,在150个果菜茶重点县开展全程绿色防控,创建600个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建立24个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加快推广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2017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实施面积超过5.5亿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27.2%。加力推进病虫统防统治减量,扶持发展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开展统防统治,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的问题。2017年全国在农业部门备案的植保专业服务组织达到4.05万个,三大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37.8%。加力推进高效药械替代减量,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提升雾化和沉降度,减少跑冒滴漏,提高防治效率。加力推进精准施药减量,加快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培训,重点是培训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骨干,推行精准对靶施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同时,严格农药残留标准,制定农药安全使用准则,指导农民按照安全间隔期合理施药。严格执法,把好质量关,加强农药质量监督抽查。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原则,综合运用随机抽查、重点抽查和专项抽查等手段,依法开展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每年抽查农药样品5000个左右,2017年农药质量合格率为89%,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依法打击制售假劣农药行为,对涉嫌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调查核实、立案查处,涉及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查处。加快高毒农药退出,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加快高毒农药退出。加快“退”,2002年以来,农业部在开展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已禁用了22种高毒农药,高毒农药占登记产品比例从2007年的35%降到了2017年的2%以下。对现有的12种高毒农药,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多措并举”的原则,逐步推进,加快淘汰,两年内再禁止使用2种高毒农药,剩余10种5年内逐步禁止使用。严格“管”,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专柜销售、实名购买、购销台账、溯源管理,实现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程监管。同时,禁止通过互联网经营销售高毒农药。严格限制高毒农药使用,不得用于果菜茶生产。抓好“替”,鼓励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低毒高效化学农药研发,遴选高毒农药替代产品,加快登记、加快推广。加快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2011年开始,农业部门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贴试点,加大支持、加快推广。加强遴选推介,组织专家制定低毒低残留主要农药名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选择使用,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集成绿色模式,集成一批配套的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项目区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9%以上。加快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作为一类天然源农药,对人畜和环境的毒性相对较低。农业部门顺应绿色发展要求,积极加快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加快产品登记,鼓励农药企业研发、登记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缩短试验周期,简化登记手续。对天敌生物免于登记。我国已登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102个、产品3500多个,分别占农药登记的16%和10%,每年仍以4%左右的速度递增。强化使用指导,针对生物农药使用技术要求高的要求,加强使用培训,重点培养种植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的技术骨干,做到科学用药、精准施药,加强推广应用。据统计,我国生物农药年产量达到近30万吨(包括原药和制剂),约占农药产量的8%。生物农药防治覆盖率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