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9 年以来,全球粮价持续位于景气上行的通道当中,各国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考虑到南美拉尼娜或反复,全球新冠形势尚不明朗,叠加俄乌冲突加剧或对玉米、大麦、小麦、菜籽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产生影响,我们认为玉米、大豆等饲用粮的供需紧张暂时难缓解,全球粮价高景气在未来2年仍有望延续。从国内粮价来看,中国国内粮食基本维持自产自需,保障安全可控,只有大豆等品类对外依赖较高。考虑到小麦去年冬季晚播、以及玉米锈病等影响,我们认为国内 2022 年小麦、玉米价格基本面有强支撑,或将带动其他口粮价格温和上涨。另外,考虑到我国转基因政策在稳步推进的过程当中,乐观预计2023年前后转基因商业化品种有望正式上市,或将大幅提升我国农业种植的生产效率,助力打造农业强国。
供需双振下,全球粮价保持景气上行
全球市场,受疫情和拉尼娜现象影响,全球粮食供给紧张,粮食价格已上行至历史高位。从 USDA 公布的供需数据来看,2021 年各类粮食的库存消费均出现较为明显下降,其中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库存消费比下降尤为明显,分别相较于2020年降低 1.74%、0.39%和 2.54%,这说明 2021 年全球主要粮食供给偏紧,出现了明显的供小于求情况。受供给紧张驱动,全球粮价走向历史高位。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截至 2022 年 1 月,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已相较2020年初累计增长超 30%。
俄乌冲突危机加剧,全球农产品供给进一步收紧。俄罗斯与乌克兰是大麦、小麦、玉米、葵花籽油等主要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而冲突主要发生的区域恰为两国粮食主产区,当地军事行动或将影响正常农业生产及贸易的开展。从全球小麦进口来看,俄罗斯及乌克兰在2021 年的全球小麦出口量合计占比达到27.53%。从全球大麦进口来看,俄罗斯及乌克兰在2021 全球大麦出口总量的合计占比达到30.67%。
另外,对于中国而言,俄罗斯是我国第七大的小麦进口来源国(2021年占比 0.5%);乌克兰是我国第二大的玉米进口来源国(2021 年前11 个月占比27%)、第三大的大麦进口来源国(2021 年占比 25.75%)、以及第一大葵花籽油进口来源国(2021 年占比 64%)。我们认为俄罗斯与乌克兰作为全球重要的谷物及油脂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及出口国,当地军事行动的发生或将影响正常农业生产及贸易的开展,预计或导致全球小麦、大麦、玉米、葵花籽油等农产品供给紧缺,也有带来国内进口成本上升的可能性,全球粮价或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石油价格高企,利好农产品价格走势。由于石油价格波动会影响相关农产品的需求或供给水平,因此从历史复盘来看,石油价格的强势上涨基本都会引发相关农产品价格的高涨,尤其是与糖、棕榈油、豆油、菜籽油等油脂的相关性更强。一方面,石油的主要替代品之一生物柴油的原材料包括棕榈油、豆油、菜籽油等相关油脂,所以石油价格高涨将刺激棕榈油、豆油、菜籽油等相关油脂需求的提升,从而拉升其价格。另一方面,石油价格上涨也会促进燃料乙醇需求提升,由此将提高糖产国在新榨季乙醇用蔗比例,从而挤压糖产品产量。综合来看,近期石油价格的走强也有望对棕榈油、豆油、菜籽油、食糖等相关农产品价格起到一定带动作用。
新技术推行在即,农业增量提质有底气
国内市场,供需双振下,国内粮价高景气有望延续。饲用粮方面,受干旱天气影响,国内玉米产量受到冲击,国外大豆产量存在不确定性,且国内畜禽存栏持续恢复导致饲用粮需求旺盛。供需双振下,国内饲用粮价格有望继续维持高景气。口粮方面,供给和库存相对充足,但持续上行的饲用粮价值正在导致转向口粮的饲用替代需求,饲用粮价格持续高景气也将为口粮价格维持高位提供强支撑。食糖方面,供需缺口首现,新一轮糖周期已经启动,未来国内糖价有望跟随国际糖价保持上行趋势。
国内转基因技术落地在即。我国已有 7 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3 个转基因大豆品种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在获得相关品种转基因安全证书,并品种审定后,种子即可最终进行商业化种植。国内品种审定细则已于 2021 年11 月正式披露公示,考虑相关绿色通道等政策的可能落地,转基因后续推广节奏有望超预期,我们预计转基因种子未来在 2023 年前后有望实现商业化落地并上市销售。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有望打开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天花板,助力打造农业强国。参照美国,其自 1996 年起便开始大力推广转基因技术在大豆、玉米等主要作物种植中的应用,对推动其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单产及总产量的水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美国大豆单产来看,随着转基因大豆种植渗透率的提升,其大豆单产水平在过去 20 年内也保持明显向上增长趋势。而现阶段我国大豆单产和美国相比较低,2020 年美国大豆单产平均 3.37 吨/公顷,而我国只有1.88 吨/公顷,仍有接近 1 倍的提升空间。未来随着我国加快生物育种相关技术的普及,我国农业种植生产的效率有望快速提升,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自主供给水平或将再上新台阶。(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 全球分析:粮食全球分工明显国内粮食安全可控
粮食全球分工明显,国内粮食安全可控。从全球看,美国、巴西等农业强国农业资源丰厚,是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大国,而墨西哥等亚非拉小国没有粮食安全,主要系农产品成本高,农民收益差,参考日本经验,农产品产量提升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支撑。从国内看,国内粮食基本维持自产自需,尤其是口粮实现了绝对安全可控,只有大豆等品类对外依赖较高。
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分工明显,亚非拉小国高度依赖进口
粮食贸易在全球化背景下扩张明显。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受技术进步、贸易政策和协定等多重因素推动,运输成本和进口关税显著降低,这进而推动了全球粮食贸易的繁荣。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0 年农产品市场状况》中指出,截至2018 年,粮食和农业领域的国际贸易量已经由 1995 年(世贸组织《农业协定》于该年生效)的 6800 亿美元增长一倍多至 1.5 万亿美元。
小国农业资源匮乏,在全球粮食贸易中处于比较劣势。国际贸易的本质在于各国以比较优势完成分工,进而形成从生产、加工再到分销的多边贸易格局,虽然这有助于提高全球整体的生产效率,但也加深了处于比较劣势国家对外部供给的依赖程度。在粮食和农业领域,亚非拉小国普遍存在人多地少或人多水少的问题,在人均资源上和以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农业大国差距悬殊,这进而催生了分工明显的全球粮贸格局。
分工明显的全球化贸易格局下,亚非拉小国难保粮食安全,国内供给高度依赖进口。从全球谷物贸易格局来看,国际粮食贸易分工明显,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大国依靠丰富的农业资源成为谷物的主要出口国,而沙特阿拉伯、日本和埃及、墨西哥等亚非拉小国在资源方面难与上述大国竞争,因此成为了谷物的主要进口国,国内供给高度依赖进口。
下面我们结合 USDA 于 2022 年 2 月最新发布的全球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对各类谷物的全球供需格局进行分别概述。
(1)大米:出口集中在亚洲南部,亚非地区的小国高度依赖进口。从USDA估计的 20/21 年度数据来看,印度、越南和泰国是大米的主要出口国,三者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 39.9%、12.4%和 12.0%,CR3 为64.2%。大米的主要进口国为中亚各国、菲律宾和尼日利亚,三者在全球进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6.99%、4.73%和 5.16%,进口依赖度分别为 140.7%、17.7%和 49.1%。
(2)小麦:出口集中在中纬度发达国家,亚非小国是主要进口国。从USDA估计的 20/21 年度数据来看,俄罗斯、欧盟、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是小麦的主要出口国,它们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 19.3%、14.7%、13.0%、13.3%和11.8%,CR5 为 72.1%。小麦的主要进口地区为北非各国、南亚各国和中亚各国,三者在全球进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 14.6%、13.2%和 9.1%,进口依赖度分别为60.9%、103.2%和 45.6%。
(3)玉米:南北美洲大国是主要出口国,亚洲、墨西哥和欧盟是主要进口地区。从 USDA 估计的 20/21 年度数据来看,美国、阿根廷、乌克兰和巴西是玉米的主要出口国,它们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 38.7%、22.2%、13.2%和11.3%,CR3为 74.1%。玉米的前五大进口地区为中国、南亚各国、墨西哥、日本和欧盟,它们在全球进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 15.9%、11.1%、8.9%、8.3%和7.8%。其中韩国、日本和埃及的进口依赖度较高,分别高达 98.7%、100.5%和58.7%。
(4)大豆:进出口份额极为集中,巴西和美国是主要出口国,中国独占六成进口份额。从 USDA 估计的 20/21 年度数据来看,巴西和美国是全球大豆的核心出口国,它们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高达 49.7%和37.4%,共占据了全球近九成的大豆出口份额,进口方面,中国是大豆的第一大进口国,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为 60.2%,其后的欧盟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为 8.9%。供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主要大豆进口国的供给均高度依赖于进口,其中墨西哥、南亚各国、中国和欧盟的进口依赖度分别高达 96%、94.1%、89.4%和 83.9%。
(5)白糖:巴西、泰国和印度是主要出口国,中国和美国是主要进口国。从USDA估计的 20/21 年度数据来看,巴西、泰国和印度是全球糖的核心出口国,它们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 51.3%、11.6%和 9.6%,CR3 为72.5%。进口方面,中国和美国是前两大糖进口国,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8.9%和5.2%。供需方面,中国和美国对糖的进口依赖度较高,分别为 31.6%和25.8%。
粮食供给高度依赖进口会严重威胁国内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而如果国内粮食供给过度依赖进口,会使国内粮食市场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多边关系恶化等经济或政治因素影响而出现供给不足所导致的大幅度价格波动,进而影响民生。
以 2008 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为例,受当年农业大国旱灾水灾及美国粮食能源化等事件影响,多国对粮食出口量做出了相应限制。作为全球第一大玉米出口国,美国2008 年玉米产量同比增加 22%,但出口量却同比骤降24%,这对全球玉米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在2008年3月攀升至 163 点,相较上年同期增长近 90%。突然飙升的粮食价格让地处中东、依赖进口的多个亚非拉小国陷入动乱。
由此可见,粮食自产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于生产成本较高的小国,目前维持自产仍离不开高额的政府补贴。
此处我们选择日本为例,因为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和美国同属于科技强国,但受制于国土面积、地理条件和小农模式,其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幅落后于美国,国内粮食供给高度依赖进口,自产则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因此具有很好的代表意义。
从 OECD 粮农组织《农业展望报告 2020-2029》中的2019 年数据来看:
(1)在生产效率方面,除小麦和稻米之外,日本玉米和大豆的单产水平均远低于美国,其中玉米每公顷的平均产量比美国低 9.55 吨,大豆每公顷的平均产量比美国低 1.5 吨。
(2)在生产成本方面,虽无直接的成本数据,但日本各类粮食价格高昂,均与美国存在巨额价差,其中小麦、玉米、稻米和大豆的价格分别比美国高186美元/吨、15 美元/吨、1852 美元/吨、441 美元/吨,这从侧面反映了日本粮食生产成本和美国之间的悬殊差距。
与外界在生产效率和成本上的显著差距让日本农业很难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为了防止贱价伤农,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日本只能采用高额补贴来保证国内粮价的平稳。日本农业补贴名目繁多,包括收入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研究推广补贴、农地流转和农业就业补贴、稳定经营和市场价格支持补贴等多类。从总额来看,据 OECD 测算,2012 年日本政府补贴和其他优惠措施带来的收入占日本农业 55.9%,远高于 18.6%的国际平均水平。然而高额补贴并不能根本改变高度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因此未来以日本为代表的亚非拉农业小国要想破解粮食安全难保的困境,或许还需继续从生产技术或模式本身探寻根本之策。
国内:粮食以自产自需为主,但大豆进口依赖度较高
我国口粮的供给和库存较为充足,无需担忧口粮安全。
国内口粮主要涉及大米和小麦,且基本实现自主化生产,不存在进口依赖,具体情况如下:
(1)大米:国内一直对水稻的种植有最低收购价补贴保护,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2017 年最低收购价虽有下调,种植面积有所降低,但由于国内种植技术的提升,总产量依然维持较高水平。据 USDA 预估,2020/2021 年度,国内稻谷年度产量约为 1.48 亿吨,年度总消耗量约为 1.50 亿吨,期末库存约为1.17 亿吨,库存消费比高达 77.52%;进出口方面,2020/2021 年度国内进口大约为422 万吨,贸易比2.85%,没有进口依赖。
(2)小麦:我国小麦库存始终维持高位,据 USDA 预估,2020/2021 年度,国内稻谷年度产量约为 1.34 亿吨,年度总消耗量约为 1.50 亿吨,期末库存约为1.44亿吨,库存消费比有所下降,但仍高达 96%;进出口方面,2020/2021 年度国内进口大约为 1062 万吨,贸易比 7.9%,相比 2019/2020 年度提升明显,但仍无进口依赖。
我国饲用粮中玉米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大豆高度依赖进口。
(1)玉米: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产区(仅次于美国),国内玉米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不存在进口依赖。据 USDA 预估,2020/2021 年度,国内玉米年度产量约为2.61亿吨,年度总消耗量约为 2.89 亿吨,期末库存约为2.06 亿吨,库存消费比为72.18%,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自 2016/2017 年度来共下降15.3%;进出口方面,2020/2021 年度国内进口约为 2951 万吨,贸易比 11.3%,相比2019/2020年度提升明显,但进口依赖程度仍较低。
(3)大豆:我国大豆需求量较大且对外依存度高。根据USDA 预测,2020/2021年度,国内大豆产量约为 1960 万吨,相较上一年度增长8.3%。但值得注意的是,自 2013 年始,国内大豆消费量中超过 85%的大豆来源于进口,具有需求量较大、对外依存度高的特征。USDA 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进口大豆占国内总消费量的89.4%,国内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进一步分析进口结构可以看出,我国大豆不仅进口依赖度高,而且进口大豆的来源也很集中。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共进口大豆9652 万吨,相较 2020 年下降 3.8%,其中自巴西和美国进口的大豆分别占进口总量的60.3%和33.5%,两国几乎贡献了我国所有的大豆进口量。
国内糖产不足需,进口依赖变大
产不足需,库存消费比下滑明显,进口依赖度提高。根据USDA 预测,2020/2021年度,国内糖产量约为 1040 万吨,相较上一年度下降3.3%,年度总消费量约为1540 万吨,期末库存为 464 万吨,库存消费比为 30%,近年来呈持续下降趋势,自 2016/2017 年度来共下降 31%;进出口方面,我国糖进口依赖度自2012/2013年度以来一直维持高位,2020/2021 年度国内进口量大幅增长8%至441 万吨,进口依赖度为 30%。(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全球粮价自 2019 以来的本轮上涨主要由供给紧张和地缘动荡驱动。尤其是美国、巴西等农业主产区均受干旱天气冲击,全球主要农产品均出现供需缺口,玉米、大豆等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此外,饲用需求回暖和疫情导致的货币超发也助推全球粮价上涨。展望后市,拉尼娜或反复,新冠形势尚不明朗,外加俄乌冲突危机加剧,供需紧张难缓解,全球粮价高景气有望在未来 2 年延续。
饲用粮:高价位拥有强支撑,后续走势需北美天气情况玉米:全球供需紧平衡,价格处于历史高位
从供需数据来看,全球玉米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USDA 发布的2022 年2月供需报告将 2021/22 年度全球玉米产量调减 161 万吨至12.05 亿吨,全球总需求量调减 95 万吨至 11.95 亿吨,期末库存量和库销比相比2018/19 年仍处于低位,相比于 1 月预估,2 月预估期末库存量调减 85 万吨至 3.02 亿吨,库销比略微下调0.05%至 25.29%。中国 2021/22 年度玉米 2 月预估产量、进口量和国内总需求保持不变。总的来看,全国玉米库存消费比恢复较慢,2021/22 相较于2018/19 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全国玉米供应仍处于偏紧状态。从价格表现来看,国际玉米期货价格自2020 年初持续攀升,近期虽有回调,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大豆:库存消费比下滑明显,价格正处于历史高位
从供需数据来看,全球大豆供需紧平衡状态。2021/22年度 2 月预估的全球大豆期末库存相比 1 月预估减少237 万吨至9283 万吨,库存消费比和 1 月预估相比下降 0.25%,相比 2018/19 年度则下降1.9%,供需仍处于紧张水平。从价格表现来看,大豆期货价格自 2021 年年初持续攀升,国内大豆现货价也与国际保持联动,从 2020 年 5 月 3928 元/吨左右上涨至2022 年3月5日的 5238 元/吨。
极端旱情重创核心产区,供给进一步趋紧将为饲用粮价格提供强支撑
全球玉米、大豆价格持续上涨主要由供给端预期推动。自进入2021 年以来,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位于南北美洲的玉米、大豆核心主产区遭遇了多年难遇的极端旱情,严重的旱情将对全球玉米和大豆产量造成冲击,从而影响全球供给。
(1)玉米:美国和巴西玉米生产带在 2021 年均受到严重旱情波及,其中美国玉米生产带西北部甚至陷入了严重或极度干旱,严重的旱情或将造成玉米产量下滑。美国、巴西作为全球玉米的重要产区,其玉米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31.9%、7.7%,出口量分别占全球的总出口量的 38.7%、11.3%,此轮旱情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全球玉米的供需缺口。据美国农业部 2022 年 2 月最新发布的供需平衡表显示,全球玉米 21/22 年度预计产量被下调 161 万吨至 12.1 亿吨,库存消费比则被下调至 25.29%,全球供给预期的进一步收紧。分地区来看,巴西玉米21/22 年度预计产量被下调 100 万吨至 1.1 亿吨。
(2)大豆:极端旱情在 2021 年以来席卷了位于南北美洲的前三大产区,在北美地区,严重旱情获波及美国大豆生产带西北部地区,而在南美地区,巴西东南部大豆主产区和阿根廷均经历了严重旱情。据巴西政府机构称,持续的干旱造成了巴西中部和南部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预计将导致作物损失、水资源短缺。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37.7%、31.3%和12.6%,出口量分别占全球总出口量的 49.7%、37.4%和 3.2%,此轮旱情势必对全球大豆供给造成冲击。从美国农业部 2022 年 2 月最新发布的供需平衡表来看,全球大豆21/22 年度预计产量下调 870 万吨至 3.6 亿吨,库存消费比将下调0.3%至25.2%,全球供需缺口扩大至 758 万吨。分地区来看,巴西玉米21/22 年度预计产量被下调 500 万吨,阿根廷预计产量被下调 150 万吨。
口粮:饲用替代叠加产量预期下调,小麦后续价格仍将走强
玉米、大豆价格的上涨导致了转向口粮的饲用替代,全球小麦价格持续走高。作为首选的的饲用替代粮,小麦 2020 年饲用消费同比大增20%,需求的增加使得小麦在 2020 年产不足需。据 USDA 估计,2020 年小麦出现约1625 万吨的供需缺口,期末库存消费比大幅下滑 3%至 35.5%;相比之下,虽然大米也出现了约374万吨的供需缺口,但库存销售比下降并不明显,维持在35%左右。从价格表现来看,小麦期货价格自去年年初以来增长显著,截至 2022 年3 月4 日已相较上一月同期上涨 57%,主要系受到俄乌冲突危机加剧的影响,而大米期货的价格走势相比之下较为平稳,截至 2022 年 2 月 28 日已相较上一月同期上涨3%。
受干旱天气影响,小麦主要出口国产量预期大幅下调,全球供需缺口将扩大,全球小麦价格将继续保持高景气。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是全球小麦的主要出口国,出口量分别占全球总出口量的 19.3%、14.7%和 13.0%。2021 年8 月受干旱天气影响,上述国家的小麦产量预期均遭大幅下调。从美国农业部2021 年8 月份发布的供需平衡表来看,全球小麦产量和出口预期下调明显,其中全球、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的 21/22 年度小麦产量预期分别下调 1549 万吨、1250 万吨、750万吨和134 万吨,全球、俄罗斯和加拿大 21/22 年度的小麦出口预期分别下调576万吨、500 万吨和 550 万吨,全球 21/22 年度的供给缺口由49 万吨大幅扩大至1108万吨。另外,从 2022 年 2 月份最新发布的供需平衡表来看,全球小麦供需缺口现已升至 1359 万吨。我们认为,在玉米、大豆价格仍保持高景气的环境下,供给紧缺叠加饲用替代需求,未来全球小麦价格仍将继续保持高景气。
全球大米供需预期较为平稳,未来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上文我们提到,全球超6成的大米出口来自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疫情数据来看,印度新一轮疫情的每日确诊数在达到顶峰后开始明显下滑,疫情对水稻播种(印度水稻通常在雨季前的 5 月播种)及后续生产、出口的影响或将相对有限。
白糖:供需缺口首现,牛市周期已至
全球白糖出现供需缺口,价格逼近历史高位。从 USDA 公布的全球白糖供需数据来看,全球白糖已经连续两年维持在供需紧张的状态,而据USDA 最新估计显示,受产量大幅下滑影响(20/21 年度全球糖产量共计下滑约1267 万吨,重要产区中印度和泰国的糖产量分别下滑 540 万吨和 629 万吨。),20/21 年度全球白糖将首度出现供给不足的局面,供需缺口约为 515 万吨(上年同期为供给过剩130万吨)。从预测数据来看,22/23 年全球白糖预计仍将存在供需缺口,缺口预计为310万吨。受供需紧张影响,全球糖期货价自 2020 年年初以来持续攀升,截至2022年3 月 3 日已较 2020 年初上涨 44%。
库存消费比高位回落明显。据美国农业部最新估计显示,2020/2021 年全球糖期末库存相较 2019/2020 年下降 515 万吨至 4806 万吨,库存消费从近20 年以来的高位下滑 2.6%至 28.0%。而从预测数据来看,受南美干旱天气影响,2022/2023年全球白糖的库存消费比将进一步下滑,将相较 2019/2020 年下滑4.6%。库存消费比大幅滑向至低位,说明市场中供不应求的情况未来将进一步加剧,这将为全球糖价维持高景气提供强支撑。
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供需缺口难反转,糖价新一轮强周期已至。自去年以来,全球原油价格持续上涨,高位油价将刺激燃料乙醇需求,从而提高新榨季乙醇用蔗比例,叠加干旱天气带来的产量不确定性,2021/22 新榨季的糖产量提升存在难度,持续存在的供需缺口将为糖价高景气提供强力支撑。
后续关注:拉尼娜天气和疫情反弹或将继续推动全球粮价景气上行
南美洲已进入冬季,后市拉尼娜现象对美国天气的影响。无论从南方涛动指数还是厄尔尼诺指数的历史数据来看,2010 年的那次强拉尼娜现象均经历过明显的二次反弹。从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21 年7 月份南方涛动指数由 2.6 大幅反弹至 15.9 以来(高正值预示着拉尼娜现象的到来),其始终保持高正值波动,这表示拉尼娜周期已迎来二次反弹,因此异常天气对美国及南美粮食产区的影响。从历史表现来看,拉尼娜天气对大豆和玉米的影响最大,随着南方涛动指数继续维持高位,或厄尔尼诺指数逼近-1.5,由拉尼娜现象导致的南北美洲的旱情持续时间有可能变长,这将对美国、南美产区的玉米和大豆产量造成进一步冲击,进而推动新一轮价格上涨。
疫情风险仍在,运价上涨或将继续推动全球粮价上行。2021 年5 月份爆发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核酸转阴时间长、更易发展为危重症等特点,且全球疫苗仍存在生产供应不足的情况,这让全球防疫形势再次严峻。而随后出现的奥密克戎新毒株的基因突变数量是毒株德尔塔的一倍以上,传染力是德尔塔毒株的 5 倍以上,这也让全球疫情再次雪上加霜。
严峻的防疫形势主要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
(1)货币宽松政策退出放缓。疫情给各国经济的带来冲击仍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因此各国货币宽松政策短期内仍难以完全退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货币超发,正在持续推高通胀,而以来粮食作为通胀的受益品种,后续价格有望继续走强。
(2)全球运费价格再次反弹。从航运需求端来看,2021 年以来,全球经济逐渐开启复苏步伐,随之而来的是商品和原材料的需求持续走高,进而导致航运需求持续走高。从航运供给端来看,供应链在最新变异株奥秘克戎再次爆发的重创下再次出现了港口堵塞、船只延误等情况,进而导致船舶紧缺。供需双振下,全球海运运费再次呈现走高趋势,截至 2022 年 3 月 4 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反映全球干散货即时海运运费价格水平)已较 2022 年初低点上涨66%。奥密克戎导致的疫情风险尚在的情况下,运费或将持续维持高位,这将推高玉米、大豆、白糖等重要贸易品种的到岸价格,进而推动全球粮价走上高位。
国内小麦及玉米价格基本面 2022 年有强支撑,口粮实现绝对安全。饲用粮方面,玉米基本面强劲,供给端,国内夏季气候极端性明显,粮食主产区出现旱涝并重情况,产量或受冲击;需求端,畜禽产能保持高位,饲用需求有一定支撑。另外,我国大豆主要依赖进口,考虑全球供需紧张,对后续价格维持乐观。口粮方面,国内口粮实现自给自足,但玉米等饲用粮价上涨带来的替代需求持续带动小麦、稻谷等口粮价格上行,且小麦由于受到去年冬季降水较多造成晚播的比例提升,或将影响今年小麦国内整体产量,进一步支撑价格走势。白糖方面,国内产量下滑,供需缺口持续存在,受配额外进口成本驱动,国内糖价将紧随国际糖价蓄力周期反转,后续保持乐观。
饲用粮及口粮:供需基本面强劲,未来将继续保持高景气
玉米价格:供需基本面强劲,后续价格继续判断保持乐观
需求:饲用需求持续向好。玉米是最重要的饲料原粮,从农业部公布的19/20年度数据来看,国内超 60%的玉米用于饲料生产。自2020 年以来,国内畜禽存栏稳定上升,其中能繁母猪存栏在 2022 年 1 月末已相较2020 年初增长107%至4290万头,禽类存栏也正处于历史高位。虽然玉米价格的上升对工业消费会产生一定压制,但在高油价环境下,其影响十分有限,所以在饲料需求的持续向好情况下,国内玉米需求仍将保持旺盛。
供给:临储库存基本出清,旱涝并重或冲击玉米产量库
存方面:2015 年国家开始对玉米进行供给侧去库存,临储库存连年下降,在2020 年进一步释放 5700 万吨库存后,现已基本完成向市场的回流,因此现货价格不再受库存压制,玉米市场将逐渐重归市场化轨道。
产量方面:极端天气影响农产品产量。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2021 年夏天所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全国共有约 2400 个)中,有 60 站的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有 56 站连续降水日数突破历史极值,有 58 站的连续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而七月中旬的极端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我国华北及黄淮地区,许多受灾地区出现内涝,或将对当地春玉米拔节和夏玉米生长造成负面影响。另外,我国2021年旱情的区域性分布也较为明显,云南北部、四川南部和西部、贵州西北部等地中等及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达最大为 37.1 万平方公里,这可能对西南玉米优势区的玉米长势造成一定影响。
从农业部 2022 年 2 月份发布的供需监测数据来看,玉米价格上涨使农民种植意愿增强,预计 2021/22 年度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将增加约2100 万亩,加之东北产区极端天气事件较少且雨量充沛,农业部继续维持 2021/22 年度产量2.73 亿吨的预测(相较上一年度产量增长 4.6%),略高于美国农业部产量2.68 亿吨预测。
进口方面:我国玉米进口依赖明显提升,2020/2021 年度贸易比升至11%。而据农业部估计,受国内需求旺盛、产量收缩影响,2020/21 年度我国玉米贸易比预计攀升至 11.3%(上一年度仅为 2.9%),进口量的增加显著缓解了我国玉米供需紧张局面,2019/20 年度我国玉米市场有近 1000 万吨的供需缺口,而2020/21和2021/22 年度则预计分别转为盈余 806 万吨、483 万吨。然而作为全球第一大玉米进口国,在全球供需紧张的背景下,仍需关注国外市场波动对国内供给及价格的影响。
大豆价格:国外供给紧张叠加国内需求上行,价格易涨难跌
大豆供给看国外,需求看国内。从供给端来看,我国大豆进口依赖度高,库存维持低位,因此国内大豆价格极易受到当期国际大豆价格波动的影响。中国进口的大豆主要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而今年上述产区受拉尼娜现象导致的极端干旱天气影响显著,产量很有可能受到压制。需求端方面,畜禽存栏的持续上行将使国内饲用粮需求持续保持旺盛,进而使国内大豆需求持续向好。
产量缩减,需求增长,国内大豆供需持续趋紧。从农业部2 月份公布的《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来看,我国 2021/22 年度大豆产量预计下降16%至1640万吨,大豆进口量预计增加 2%至 1.02 亿吨,大豆消费量预计增加4%至1.18亿吨。我们认为,在国内大豆市场供需持续趋紧情况下,未来国内大豆价格将跟随国际市场,继续保持景气上行。
饲用粮维持高景气将为国内口粮价格提供强支撑
饲用粮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价差倒挂,饲用替代需求将带动我国口粮价格上行。玉米和豆粕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小麦和玉米的价差在2020 年12 月首度出现倒挂现象,并且在 2021 年保持了接近 1 年之久。价差的倒挂导致了转向小麦的饲用替代需求,2020/21 年度,我国小麦饲用量创下了 3800 万吨的历史新高。我们认为,在产量和库存较为充裕的情况下,饲用替代需求持续上升,一方面有利于短期内消化我国超期储存小麦(一般情况下,达不到制粉要求的小麦,将用于饲料生产),而不会对口粮安全产生较大威胁;另一方面,在饲用粮价格依旧维持高位情况下,未来包括小麦、饲用稻谷在内的替代品将跟随饲用粮市场继续维持高景气。
白糖:国内供给紧张,未来将跟随国际市场保持高景气
国内糖价由国内糖供给的边际成本决定。国内糖需求较为稳定,约为1500万吨,但无法单靠国产糖或进口糖满足,因此决定糖价的核心在国内自产糖和配额外进口糖两个边际供应量。其中供应方面:
国内生产糖:糖网数据显示,广西糖现货价约为 5600 元/吨,国内糖产量约1040万吨。
配额内进口糖: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配额内巴西进口糖价格约为4400元/吨,配额内进口量 194.5 万吨。
配额外进口糖: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配额外巴西进口糖价格约为5700元/吨,配额外进口量约为 240 万吨。
综合以上数据来看,在国内自产糖价低于配额外进口糖价,且存在供需缺口的情况下,国内糖价的边际变动将由国际糖价主导。
南方旱涝并重,国内甘蔗产量或受冲击。自 2021 年6 月入夏以来,我国南部甘蔗产区呈现出旱涝并重的气象特征,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的食糖分析师李辉尚介绍,7 月下旬受“查帕卡”台风影响,强降水和大风又导致多地出现甘蔗倒伏情况,而月底紧接的高温天气,又导致粤桂琼地区出现严重旱情,对甘蔗的茎身长不利。从农业部 2 月份公布的《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来看,2021/22 年度国内食糖需求基本不变,但受产量和进口量分别下降6%和29%,国内供需缺口变为 111 万吨(2020/2021 年为盈余 138 万吨)。
国际糖价持续上涨,将带动国内糖价上行。我们认为,自2020 年初以来,国际糖价持续上行,未来在国内进口依赖度较高、供需缺口难补的情况下,国内糖价将受国际糖价主导,继续保持高景气。
由于农产品及畜禽养殖资源禀赋匮乏,国内农业生产效率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但得益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及政策支持,我国农业仍能维持自产自给。新技术方面,转基因后续推广节奏有望超预期,先正达、隆平高科等头部企业在转基因技术上储备丰富,有望引领国内玉米新一轮品种换代,参照美国大豆单产在转基因种子渗透率提升后快速增长,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有望在转基因落地后迈入快速提升通道。此外,国务院发布 2022 年 1 号文,强调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规模化与现代化升级将成我国农业发展主旋律,同时国家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种业振兴稳步推进,打造全球农业强国未来可期。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自产自给离不开政府补贴
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和生产模式较为落后。作为典型的东亚小农国家,在资源禀赋方面,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 1.35 亩,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5亩);在生产模式方面,我国农耕机械化水平低于其他农业大国(机械化率为55%),畜禽养殖以散户经营为主,其中生猪养殖户中的散户养殖比例仍有48%,而超9成的肉牛养殖户年出栏量低于 10 头。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落后于美国、巴西等农业大国。分散化的散户经营模式和较低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叠加技术相对落后,使我国农业生产高度依赖直接劳动力(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 35%)且生产效率较低。在种植方面,我国饲用粮种植单位产量远低于美国、巴西等农业发达国家,其中玉米单产仅为6317 公斤/公顷(美国为 10532 公斤/公顷),大豆单产为 1867 公斤/公顷(美国为3189公斤/公顷)。在养殖方面,我国畜类养殖效率也低于其他国家,以肉牛养殖为例,2019年国内牛肉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肉牛头均出肉量仅142 千克,相比之下,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的肉牛头均出肉量分别为 334 千克、262 千克和195 千克。
国内自给自足离不开政府的补贴和扶持。较低的生产效率使得我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处于比较劣势,因此要想实现农产品的自给自足,维护国内粮食安全,就离不开补贴扶持政策。现阶段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有:
(1)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该政策主要针对口粮,玉米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已经于 2016 年取消。
(1)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及稻谷生产补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种植积极性,根据实际播种面积提供直接生产补贴。
(3)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为保障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2021 年中央财政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全年补贴总额共计200亿元。
(4)农机购置补贴:2004 年首次出台,截至 2020 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392亿元,扶持 3800 多万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各类农机具4800 多万台(套)。2021 年,农业部将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额测算比例提高至35%,将育秧、烘干、标准化猪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
转基因落地加速,农业生产提质增量有底气
转基因技术能有效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农场收入
以转基因种植大国美国为例,国内农民倾向选择转基因种子,因为转基因种子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药支出以及节省人工与管理成本,其中增产是核心目的。美国农业部的研究表明,抗虫(BT)和抗除草剂(HT)的转基因种子均可以减少杂草或害虫对农作物的损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其中BT 种子对产量提升的作用更为显著。1996-2018 年,全球采用转基因种子带来的大豆产量增量约为2.78亿吨,玉米产量增量为 4.98 亿吨,棉花产量增量为3260 万吨。此外,转基因种子的抗虫和抗除草剂性状可以显著减少农民的农药费用支出以及节省除草人工成本,提高农场收益和效率。
研究表明,2009-2018 年美国第二代HT 大豆的逐步应用推广给美国农场累计带来了 1079 美元/公顷的收益增加值。转基因作物优良的性状赋予农产品较高的产品质量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1992-2020 年,美国玉米和大豆出口量分别增长了53.3%和189.8%,2020年占世界总出口量的比重分别为 35%和 36%,转基因作物的全面推广和覆盖大大增强了美国的农业出口大国地位,并为其抢占农业技术制高点,向全球输出转基因技术奠定了基础。
国内转基因后续推广节奏有望超预期,预计 1-2 年内将商业化落地。
我国已有 7 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 3 个转基因大豆品种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在获得相关品种转基因安全证书,并品种审定后,种子即可最终进行商业化种植。国内品种审定细则已于 2021 年 11 月正式披露,考虑相关绿色通道等政策的可能落地,转基因后续推广节奏有望超预期,预计转基因种子未来在2023 年前后有望实现商业化落地并上市销售。
头部公司技术储备充足,未来农业生产提质增量有底气
以先正达、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大北农、荃银高科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在转基因技术或者优质品种上储备丰富,未来有望在我国转基因政策落地后引领国内新一轮的品种换代浪潮。具体来看:
(1)先正达:转基因性状专利储备丰富,研发水平国际领先
在玉米转基因品种上,先正达是行业领军者。1995 年美国批准了先正达公司研发的抗虫转基因玉米 BT176 的食用、饲用和商业化种植,标志着转基因玉米正式商用,1996 年。与孟山都所拥有的研发品类在换代频次,以及抗杂草、抗虫等性状表现上不分伯仲。由于国际种业巨头大都在转基因领域深耕多年,因此性状竞争水平处于差不多的水准。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统计,截至2019 年,由先正达研发的耐除草剂和抗虫玉米转化体Bt11 已经在欧盟28国及其他 26 个国家或地区获得 54 个监管批文许可,在获得不同国家批文数量最多的前十个转化体中位列第五,其性状优异性及安全性得到广泛认可。另外,由先正达研发的耐除草剂玉米转化体 GA21 已在欧盟 28 国及其他24 个国家或地区获得50个批文,抗虫玉米转化体 MIR162 也已在欧盟 28 国及其他23 个国家或地区获得43 个批文,展现出先正达在转基因玉米品种上卓越的研发能力。
抗虫性状是目前玉米品种应用最广泛的转基因性状之一,先正达在玉米抗虫性状上的深厚积淀与持续研发具备战略意义。玉米螟、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等虫害是威胁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生物灾害,在我国虫害多发的产区,一般年份下玉米可能受虫害影响减产 10-15%,虫害严重时可达 30%,对种植户造成严重损失。目前我国对于防治玉米虫害主要采取化学杀虫剂以及人工释放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手段,但是在操作技术难度、环境友好度、实施效果稳定性上仍有所欠缺。相比之下,转基因抗虫性状的应用是更为高效易行低成本的防治虫害的方法,据ISAAA统计,目前 Bt 抗虫基因在已开放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种植的国家中实现了几乎饱和的种植比例,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转基因玉米种质大国的覆盖比例超过75%以上。
先正达在抗虫转基因玉米品种的研发上积淀深厚。抗虫(Bt)转基因玉米从1996年开始在美国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其研发的抗虫转基因玉米BT176、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 BT11 分别在 1995 及 1996 年获得了美国颁发的食用、饲用和商业化种植批准。经过多年技术沉淀,先正达在转基因抗虫玉米上的竞争力表现更加突出,以先正达 Agrisure Viptera 3111 品牌的玉米为例,其拥有MlR162+Bt11+ MIR604 的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具有多重广谱抗虫的功能,能有效控制14 种以上限制产量的害虫,助力种植户实现增产 7.3 蒲式耳/英亩(185kg/英亩),同时能有效降低黄曲霉素含量,提高果穗质量,有效满足种植户对玉米产量及质量的多样化需求。
(2)隆平高科:玉米水稻双龙头 转基因储备丰富
公司具备成长为全球转基因种子巨头的潜力。公司持有杭州瑞丰25.14%股权,是杭州瑞丰唯一的产业投资方。2020 年 1 月 21 日,杭州瑞丰的“瑞丰125”已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一批优良玉米品种也已开发完成转基因版本。此外,公司子公司海南隆平生物在转基因载体构建、性状开发测试记法规审批等方面经验丰富,综合研发能力处于行业前列,未来有望推出转基因玉米品种获得新的安全证书。公司具备成长为全球转基因种子巨头的潜力,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例与孟山都不相上下,2019 年已高达 13.2%。
(3)登海种业:杂交玉米品种储备丰富,未来有望与优质转基因性状联合
公司是国内杂交玉米的龙头企业。2020 年公司玉米种子收入7.85 亿元,占比87.1%,玉米种子收入是公司主要收入。公司玉米品种研发实力行业领先:1)公司创始人李登海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先后完成了以掖单2号、掖单 6 号、掖单 13 号、登海 661 与登海 605、登海618 为代表的5 代玉米杂交种的进步性替代,引领着中国杂交玉米的发展方向;2)拥有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公司玉米品种储备丰富,2020 年国审玉米品种数量22 个,仅次于北京农林科学院。优秀的转基因品种需要丰富的杂交品种与优质的转基因性状相结合,公司玉米种质资源丰富,未来有望凭借杂交玉米品种优势深化与转基因性状公司合作,充分受益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商业化。
(4)大北农:转基因性状龙头,独家获批多项证书
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深耕转基因育种研发多年,具备深厚的技术储备。2020 年 1 月 21 日,公司抗虫耐除草剂玉米DBN9936 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7 月 15 日,公司耐除草剂玉米 DBN9858 又获批转基因安全证书,公司是唯一玉米品种上榜公司。2021 年 1 月 11 日,公司玉米性状产品DBN9936和 DBN9858 继获得北方春玉米区的批准后,又获得了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玉米区、西北玉米区、南方玉米区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大北农同样是唯一上榜公司。同时,公司的玉米性状产品 DBN9501 在北方春玉米区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和大豆性状产品 DBN9004 在北方春大豆区安全证书(生产应用)的审批进入公示,公示期为 15 个工作日。目前,公司已有 3 个玉米品种和1 个大豆品种获批安全证书,无论是获批的数量、性状还是种植范围,公司都遥遥领先。
振兴农业,打造全球农业强国
“十四五”开新局,乡村振兴迈入发展快车道。2017 年,农业部首次发布《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的改革主线。2021 年2 月21日,国务院发布 2021 年 1 号文《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当月 25 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迈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新阶段。2021 年 1 号文提出了“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坚决守住18 亿亩耕地红线”、“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七项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此外,一号文亦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同时,2021 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均对乡村振兴及保障种子及粮食安全提出相关要求。
2022 年 2 月 22 日,国务院发布 2022 年 1 号文《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两大底线任务之一。提出从“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和“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等五方面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从“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等六方面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我们认为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步伐加快,农业行业向上的拐点机遇也即将到来。
农垦集团或获政策推进,产业资源加快整合重组。据农业农村部公布,2021年2月 4 日,从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上获悉,今年湖北省将组建湖北农垦集团,增强农垦经济创新力竞争力。农业农村部于 2021 年 3 月1 日亦发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 2021 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其中强调要深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加快解决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遗留问题,培育壮大一批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行稻米、生鲜乳、标杆牧场等农垦团体标准,加强公共品牌建设;加强农垦国有农用地保护和利用管理,创新农垦农业经营体系;巩固提升困难农场、边境农场、生态脆弱区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各地农垦集团的支持下,乡村振兴将加速推进,分散化的优势产业资源有望集中整合重组,未来将形成“垦区集团+产业公司”的发展新格局。
提升农民收入,立足全产业链的规模化与现代化升级将成农业未来发展主旋律。从财政部、农业部 2021 年 7 月联合发布的《2021 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来看,政府 2021 年从粮食生产发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种业创新发展、畜牧业健康发展等九个方向全面开展补贴扶持。除了种植补贴、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等补贴项目外,文件还提出从种业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到畜牧业提质增量的全产业链补贴扶持规划,并鼓励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我们预计这些政策一方面将对保障农民收益,提振农民种植积极性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将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全链的规模化与现代化升级,长期利好我国农业发展。
看好 2022 年粮价景气上行,尤其是国内小麦及玉米的价格基本面有望继续走强。除此之外,看好整体大宗农产品的价格表现,考虑到当前石油价格高企且趋势或将延续,因此国内的白糖、天然橡胶等和石油价格关联度高的大宗农产品价格都有望上涨,直接利好相关种植板块及农产品板块。
种子板块属于粮价后周期,粮价上涨将利好种植面积的提升,以及种植方面的资金投入,因此我们认为在种子板块,尤其是龙头种企优质品种的销量有望实现大幅提升,或将迎来量利齐升。同时,转基因加速落地将给行业带来品种换代变革,看好种业板块周期与成长共振。
另外,对于生猪养殖板块,玉米、豆粕、小麦等作为饲料主要原材料,其价格上涨将直接抬升生猪养殖行业的成本,增加养殖行业的现金流压力,散户有望集中出清产能,周期提前反转。因此粮价上涨或将进一步强化市场对于猪周期的反转预期,看好生猪板块的投资机遇。
整体上来看,我们看好 2022 年粮价等相关大宗农产品景气上行,一方面利好种植及种子板块,另一方面饲料原材料成本的抬升或将加速猪价周期反转,看好生猪板块的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