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举办的“第一届农药制剂加工分装技术专家诊断和提升活动”,针对当前我国农药制剂加工行业,提出“实现高效生产需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配方、设备、规程和工作流程”。通过诊断活动,使企业懂得了如何利用更好的方法解决产品生产中的问题,使企业生产效率、节能水平提高,明显增加了企业效益。简要总结其观点如下:
一、配方
优秀的制剂产品以优良的配方为基础。配方的质量和稳定性是决定产品是否真正合格的重要指标。在完成配方研发的同时要重视产品的生物测定和药效试验,来观察其作用效果及药害等情况。此外,在实际生产当中,配方研究、生产工艺研究必须与生产设备应用相匹配性。
二、设备
设备选型方面,工厂需要参考以下几点--设备工作性能、易清洗程度、易操作性、易维修保养程度和成本。
工作性能是一台设备的基本属性,易清洗程度则对交叉污染风险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设备死角多,易残留,不易清洗,将大大提高交叉污染的发生概率,这在除草剂车间尤为重要。设备的易操作性是针对使用者而言的,越简单的操作方式越会降低生产中因操作失误引起的各类风险。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设备的易维护程度,如果设备运行中需要维修次数过多,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也要计算到设备综合评价的考量中去。从国内制剂生产厂的现状看,一般在采购设备时,成本是工厂关注的第一要素,但实际上应当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如果选择不当,前四个因素在生产运行中造成的额外成本可能会远高于设备的原始成本。
三、规程
规程是什么?规程就是清晰的文件化的生产环节相关规定。每一个生产步骤都应当有合理的规程。在工厂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理解代沟”--产品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规定的规程说的一回事,车间负责人说的操作方式是一回事,工人实际操作起来又是一回事,三者相互之间都不统一。这样的规程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有效的规程对每一个生产环节有清晰、合理的规定,是适合实际生产的操作。一个车间,制订出这样一套合理的规程,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车间负责人和操作工人对生产流程进行充分沟通,当规程最终确定后,应当形成文件,将其书面化,并对操作工人进行规程培训,车间负责人和操作工人需要确保完全了解并完全参照执行。
在生产过程中,每批次都应当收集关键数据用以分析和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不断改进规程,实现良性循环。
四、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是车间管理方式的体现。工作流程中应当明确以下几点:生产目标、达到目标所需步骤(及顺序)、每一生产环节的负责人、判断(下一步生产动作)的标准。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方块流程图将工艺流程的所有生产环节展示出来并加以分析。在流程图中,每一个步骤、生产顺序、责任人等要素都要被细化,一旦出现问题,确保能够第一时间找到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
制剂加工分装中,常见的需要工作流程的项目有:新产品引进、产品成本分布、批次生产的调度安排、质量控制与交叉污染控制、预防性(设备)保养方案、安全与环保、车间清洁整理(5S管理)等。
以上四方面在我国农药制剂生产过程中不同程度有所缺失,是亟待优化和提升重要部分。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2015年继续开展“农药制剂加工分装技术专家诊断和提升”活动,帮助企业改善农药制剂加工和分装工艺、规程,装备现状,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并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