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 English
中国农药协会
loading...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中国农药工业网 >> 行业信息 >> 行业观察

2021年玉米、果蔬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方案
责任编辑:李晓丹 来源:江苏植保等 日期:2021-02-25

玉米

2021年玉米病虫防控以草地贪夜蛾、玉米螟为主,同时兼顾棉铃虫、小斑病、锈病等中后期病虫,及时加强监测预警,科学开展综合治理,降低危害损失。

草地贪夜蛾


按照“严密监测、全面扑杀、分区施策、防治结合”的总体要求,主攻春夏迁入代害虫,诱杀成虫,扑杀幼虫,确保玉米等作物不连片成灾,害虫不大规模迁飞扩散。一是加强监测预警。按照统一方法,增设测报网点,加密布设高空测报灯、性诱等监测设备,开展区域联合监测,信息实时共享,推进自动化监测设备聚点成网,提预警水平,全面掌握成虫发生动态。二是实施综合防控。示范种子处理技术,采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进行玉米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预防苗期危害;理化诱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高空诱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诱剂诱杀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生物防治,在中低虫量发生区,采用球孢白僵菌、绿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治低龄幼虫,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螟黄赤眼蜂等自然天敌,发挥自然控制作用;科学用药,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抓住幼虫低龄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推广应用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维盐、虱螨脲、虫螨腈等,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安全使用,提高防控效果。

玉米螟


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态调控、理化诱杀和生物防治为补充,适期化学防治为重点”的防控策略。一是农业措施。将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降低害虫发生基数。二是理化诱杀。在成虫发生盛期,综合运用灯诱、性诱、食诱等成虫诱杀技术,减少产卵量、压低发生基数。三是生物防治。人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等天敌控制害虫;在害虫低密度发生区,掌握在卵孵化初期,喷施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四是化学防治。对为害株率达10%或百株卵量 达5块的田块,掌握在低龄幼虫期,于清晨或者傍晚,喇叭口期灌心,或穗期对准玉米心叶、花丝和雌穗等部位喷药防治。药剂可选择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


果蔬


2021年果蔬病防控以斜纹夜蛾、烟粉虱、梨小食心虫、灰霉病等二类病虫为主攻对象,兼顾其他病虫,抓住关键时期,落实关键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危害损失。

斜纹夜蛾


优化作物布局,种植斜纹夜蛾非喜好寄主和水(湿)生蔬菜;灌水灭蛹;在主害代前代次成虫始见期,抓好灯光诱杀、食味诱杀和性诱杀;使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绿僵菌、病原线虫、多杀菌素、印楝素、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推广应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虱螨脲、虫酰肼、乙基多杀菌素等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化学农药。

烟粉虱


清洁田园,育无虫苗,压低越冬大棚内寄主虫源基数;冬春季棚内悬挂黄板诱杀成虫,释放丽蚜小蜂、异色瓢虫等生物天敌,应用苦参碱、黎芦碱等生物农药控制棚内种群数量;春末夏初揭膜前进行闷棚、熏蒸和药剂狠治,减少春季棚内繁殖烟粉虱成虫扩散迁移。夏秋季对露地蔬菜,掌握在害虫低龄若虫期,科学开展药剂防治,防治药剂选用烯啶虫胺、吡蚜酮、噻虫嗪、呋虫胺、氟啶虫胺腈、螺虫乙酯等单剂或复配剂,注意交替用药,延缓害虫抗性产生。

梨小食心虫


在优先采用害虫性迷向、性诱剂诱杀等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成虫监测情况,抓住防治适期科学开展化学防治。有条件的果园,从3月中旬至9月底,在果园内悬挂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剂,通过在田间释放高浓度雌成虫性信息素,干扰雌雄成虫交配、减少下一代虫量。未使用性信息迷向技术的果园,采用性诱剂监测成虫发生动态,每亩悬挂1个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捕器,结合性诱监测结果开展化学防治。抓住越冬代成虫高峰和一、二代成虫高峰后5-7天以及三代成虫始盛期等几个关键时期,科学开展化学防治,使用生物药剂防治的用药时间要提前3-5天。可选用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等药剂进行防治。

灰霉病


合理运筹水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通过膜下暗灌、少量多次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棚内湿度;及时清除菌源,结合农艺管理及时摘除病果、病花、病叶、残败花器花萼等,减少棚室菌源;生物农药预防。病情较轻的棚室,在发病初期使用多抗霉素、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申嗪霉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预防;在发病较重田块,推广使用腐霉利、异菌脲、啶氧菌酯、嘧霉胺、啶酰菌胺、氟菌.嘧霉胺、氟菌.肟菌酯、啶菌恶唑、氟啶胺等高效低毒农药防治。全棚喷雾施药后,要及时通风降温,注意不同作用机理农药交替和轮换使用,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注意安全用药,安全间隔期后采摘,确保农残不超标。

 

来源: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现代农业(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创新团队、江苏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创新团队、江苏现代农业(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创新团队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