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 English
中国农药协会
loading...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中国农药工业网 >> 行业信息 >> 市场行情

“化工”让土壤“吸毒”该怎么治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大国化工网 日期:2015-06-25

  近年来,一些土壤污染事件引发的社会影响很恶劣,同时也给化工企业敲响了警钟。从“十二五”规划开始,“大气十条”、“水十条”相继发布,“土十条”也呼之欲出。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重视并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全国各地信息显示,我国与国外相关组织正在紧密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积极推动国内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快速展开。

  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随着出城进园步伐加快,数以万计的化工企业相继退出各地主城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些化企原址转眼间便成为商用或住宅用开发热土。然而,由于长期承载化工生产,一些地块污染严重,在没有进行土壤修复的情况下被开发使用,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随着污染事件曝光,“毒”土地遭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诟病。国内多地发生在化工厂旧址开发商品房的纠纷事件,很多是由于业主在收房和居住过程中,陆续发现土壤根本没有进行修复而导致的。


  据了解,虽然我国还没有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但管理层与专业人士正在为此做着各种准备和努力。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舆论对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因此,与其污染后再修复,不如从源头开始杜绝污染。化企务必要未雨绸缪,在日常生产中就重视土壤污染问题,建立健全排污管网体系,避免跑冒滴漏和污染物向地下渗透,做好固体废物堆放安全处置,预防土壤污染的产生和发展。现在少污染一点,将来治理投入的资金就会大大减少,也就掌握了发展的优势和主动权。


  显然,不论是自主研发土壤修复技术也好,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也罢,投入治理资金巨大是毫无疑问的。据介绍,土壤修复的技术难度很大,周期也很长。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办法有移位修复和原位修复,主要方式有换土回填、灌水稀释、烘干处理回填和石灰中和等,但成本和代价都相当大,一片数十公顷的“毒”土地,修复费用动辄数亿元或十几亿元。偌大的资金投入,企业必然难以承受。


  “谁污染、谁修复”渐成社会主流声音。呼吁一旦变为现实,届时化企若遇搬迁,恐怕再也不能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一定要承担起相应的土壤污染治理责任。就算不搬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于土壤的破坏和污染也将受到严控。责任始终存在,觉悟和行动却有早晚。既然化企躲不过、避不开,及早采取行动应为上策。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