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 English
中国农药协会
loading...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中国农药工业网 >> 行业信息 >> 市场行情

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始聚焦于小米作物!
责任编辑:左彬彬 来源:世界农化网 日期:2022-12-26

 

2022年12月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举行了庆祝″2023国际小米年″的启动大会。其意在全球大背景下,挖掘小米作为营养食品的巨大潜力。从生态的角度来说,小米对土壤条件具有强适应性,不会严重消耗土壤养分,并且可以在干旱地区覆盖裸露的土壤,以减轻土壤退化的程度。因此,对小米的开发有利于缓解全球部分贫困地区的饥荒问题,从而促进弱势群体的粮食安全与营养。

 

小米是谷子脱壳的产物,谷子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已有8700多年。谷子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广、耐干旱、耐贫瘠、易储存等特点,曾长期是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种植面积的逐渐萎缩(由解放初期的1000万公顷下降为目前130万公顷左右),谷子由主要粮食作物变为杂粮作物,小米也从主粮变成了杂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稻米、小麦等大宗作物单产的提高和栽培的轻简化;另一方面是谷子本身栽培繁杂和市场需求的不足;同时也有小米本身的问题,如质地较硬,口感劣于精米和白面。

 

那么全球的小米种植与生产形势是怎样的呢?

 

2021年小米收获面积达3112.6万公顷,全球产量2782万吨。近十年以来全球小米收获面积比较稳定,基本都在3000万公顷附近。


image.png

图一. 2012--2021年全球小米收获面积(单位:万公顷)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image.png

图二. 2012--2021年全球小米产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自2012年以来,全球小米产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18年产量最高,达到3163.16万吨。但在近三年以来,由于全球极端气候、以及疫情所造成的生产力冲击,全球小米产量持续下降,2021年全球产量2782万吨。


image.png

图三. 2021年全球主要小米生产国家(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小米是非洲、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作物,在中国目前是以杂粮谷物的食品地位存在。全球小米生产国家主要有:印度、中国、尼格尔、尼日尼亚、苏丹、马里、塞内加尔、埃塞俄比亚、布基纳法索、乍得,主要聚集在亚洲与非洲国家。其中产量最高的国家是印度,2021年印度的小米产量为1140万吨,占全球小米产量的40%以上,印度一国产量将近半壁江山。中国的小米产量为270万吨,占全球小米产量的10%,剩余的50%产量基本分布在非洲地区,小米的种植生产对于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2012年--2021年全球小米生产国家产量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一. 2012年--2021年全球小米生产国家产量信息(单位:万吨)

image.png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从需求端来看,近年来随着大众消费观念、健康饮食观念的不断升级,以及食品饮料产品逐渐趋于绿色化、营养化、功能化,小米在全球市场上的消费需求增长迅速。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全球小米消费量达到了2814.9万吨,发展到2020年增长到了3261.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但在2021年减少到了2700万吨左右,较上年有小幅下降。

 

而从供应端来看,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7-2020年间,全球小米产量从2828.9万吨增长到了3262.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9%;但在2021年,由于受到极端气候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全球小米产量达到了2782万吨,较上年同比减少14.7%。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显著,区域性降水相对明显。在此背景下,印度的南北及中部地区民众的日常饮食也大有不同,印度北方人多是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南方及东部沿海地区民众则以大米为主食,而在中部德干高原生活的民众,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多是以耐旱的小米、杂粮等农作物为主食。就目前来看,印度已经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小米产出国,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据着较高的竞争地位,甚至联合国也根据印度的提议批准2023年命名为″国际小米年″。

 

本月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业界内发挥小米潜力,以应对全球粮食系统诸多挑战。小米只需要最少的投入和维护就可以在干旱的土地上生长,并且能够耐受或者抵抗病虫害,比起大米、小麦和玉米这样的普通作物来说,小米更能适应气候的冲击。但小米的国际贸易份额只占全球谷物贸易的不到3%,即使是小米产量排名前三的印度、中国、尼格尔,进出口贸易数据相对产量来说也十分微薄。以世界粮农组织(FAO)公布的2020年小米进出口数据,印度的出口量仅76481万吨,而中国的出口量更低,为5000吨。小米的国际贸易与接受度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