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 English
中国农药协会
loading...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中国农药工业网 >> 交流会快讯

作物保护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责任编辑:CCPIA 来源: 日期:2009-10-27

——机遇与策略

    927日举行的“2009作物科学国际论坛”上,李文华博士做了主题为“作物保护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的报告,探讨了作物保护产品的研究开发策略和机遇,尤其着重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方法。

    李博士在美国杜邦公司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纽瓦克的健康与环境科学Haskell全球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开发30年后于2008年退休。他曾在南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从事代谢化学、残留分析和环境化学的教学工作,现任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兼职教授。李博士专长于代谢、残留分析、环境化学、毒理学和风险评估。他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预测技术研究农用化学品和工业化学品以及药物的持效、生物累积和潜在毒性。

    李博士在报告时说,对于当今新产品开发费用高、成功率低的现状,农化产品工业必须采用新的策略和思路来提高研发效率。这不仅需要将不同的研发平台进行整合,同时还应将创新开发应用到不同的对象,如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专用产品等,针对不同的害虫或者作物的不同部分进行研发,或者剂型研发的新技术以及使用技术等。

    2000年初开始,农药研发进入了主要以生物靶标为研究对象,以期发现新的靶标以及新的活性的阶段。目前跨国公司所使用研发模式主要包括高通量化学筛选、化学和生物靶标综合法、天然产物的研究。

    通过高通量化学筛选确实发现了几个新产品(如杜邦的杀菌剂famoxadone),但是这一方法不能保证稳定持续的新化合物来源(化合物主要通过高校或者是与制药公司进行交换获得)大大限制了筛选法的可持续性。

    靶标法是从制药工业衍生而来,但是直到现在,其在农药研发领域的应用尚未取得成功。靶标生物(杂草、植物病毒和害虫),较人类靶标疾病更复杂,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作用机理。受靶标与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剂型的选择、施用的方法、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它的生物动力学因素如吸附/渗透、迁移和代谢等的影响,使得实验室体外活性放大到田间试验后,效果受到影响。尽管基于靶标的研发还没得到新化合物,但是这种方法还是有希望找到新的靶标和新的作用机理。

    另外一种方法是受天然产物启示而进行的,来自于天然源的作物保护产品有拟除虫菊酯、阿维菌素以及多杀菌素等等。但是,自然界具有独特生物特性的样品的可获得性是有限的和不可靠的,这就制约了它的发展。

    化学合成是开发新产品数量最多的方法,该方法受当时对生物活性构造探索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的影响而产生,公开文献及专利中比比皆是此类报道。化学合成方法需要有经验丰富、具有深刻见解的化学专业团队,以及高速生物筛选系统作为支撑。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方法,其他的研发机会还有:在公司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共享新化合物的开发,开发新的制剂配方来拓宽这些有效成分的用途等,其他的一些研发方向还有新剂型和施用技术的研发,通过工艺改进和质量控制来提高产品质量等等。

    为了提高农药的研发能力,中国国家973攻关项目中(2003-2008)列入了与作物保护产品有关的三个基础研发项目:微生物农药的基因组学和分子机制、抗旱作物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和绿色农药的研究。其中,绿色农药研究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种新的基础研究方法用于农药的研发,以期发现作用方式新颖、环境相容性良好和风险低的农药。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为综合的农药基础研究规划。

 

相关信息
  •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