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 English
中国农药协会
loading...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中国农药工业网 >> 植保天地

农药防治大豆五大害虫的方法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日期:2011-03-16

    大豆生长期间主要发生豆荚螟、大豆卷叶螟、大豆食心虫、黄腹灯蛾、大豆天蛾等危害,这些害虫,有的为害叶片,有的为害果荚,有的为害豆粒,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防治,就会造成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下降。下面介绍这几种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及其农药防治技术,供参考。
    大豆豆荚螟
   ⑴为害特点。初孵化的幼虫先在荚面爬行寻找适当的蛀入部位,然后在蛀入点荚面吐丝作约1毫米长的白色小囊,藏身囊内,仅伸出头部逐渐咬蛀入荚,虫体蛀入荚后随分泌胶液封闭孔口。以幼虫钻蛀为害多毛大豆的花蕾、豆荚,或蛀入豆株茎内为害。转色成荚期受害豆荚出现蛀孔,被害豆粒形成蛀孔、破瓣,甚至将豆粒吃光,荚内虫粪堆积。
    ⑵发生规律。大豆豆荚螟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或晒场周围的土表下1厘米~5厘米深处结茧越冬。翌年5月下旬越冬幼虫化蛹,并于5月底6月初羽化成虫;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不强,飞翔力弱,成虫羽化当日傍晚就开始寻偶、交尾、隔日开始产卵。大豆未结荚时,卵产在幼嫩的叶柄、花蕾、嫩芽及嫩叶背面,卵多在白天孵化。幼虫还可蛀入豆株茎内为害,3龄以上幼虫可转荚为害,一般1条幼虫可转荚为害1次~3次,可食害豆3粒~5粒。老熟后为在荚上咬孔洞爬出,落至地面,潜入植株附近的土下3厘米左右,深处吐丝作茧化蛹。1年发生多代。除第一代较整齐外,以后各代有不同程度世代重叠,早春、中夏、迟秋期大豆成荚期是为害高峰;一般6月~10月为幼虫为害期,尤其6月~7月以第一、第二代幼虫为害最重;迟秋大豆成荚期9月以第四代为害为次之。
    ⑶防治方法。对大豆豆荚螟重点要做好农业防治、诱杀成虫和药剂防治。①农业防治:在豆荚螟为害严重地区,合理规划茬口布局,应避免豆类作物多茬口混种,与豆科绿肥连作或邻作,最好采用大豆与水稻轮作或与玉米间作;选用抗虫品种,种植早熟丰产,结荚期短,荚上无毛或少毛的品种,以减轻为害。②诱杀成虫,在大豆、豇豆、扁豆等豆类面积较大的地方,于5月~10月架设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成虫。③药剂防治:掌握在豆荚螟卵孵始盛期(大豆进入结荚始盛期到豆荚变黄绿色时止),最迟到2龄幼虫期高峰期及时喷药,也可掌握在主要为害世代蛹羽化率达40%~80%时喷药毒杀。一般选用5%锐劲特1000倍液或20%绿得福1500倍液,或0.36%苦参碱1000倍液,或2.5%菜喜1000倍液,或48%乐斯本1500倍液交替喷雾。喷药时一定要均匀周到,喷至植株的花蕾、花荚、叶背、叶面和茎秆上有滴液为度。
    大豆卷叶螟
    ⑴为害特点。以幼虫蛀食大豆叶、花、蕾和豆荚。初孵幼虫蛀入花蕾和嫩荚,被害蕾易脱落,被害荚的豆粒被虫咬伤,蛀孔口常有绿色粪便,虫蛀荚常因雨水灌入而腐烂,影响品质和产量。幼虫为害叶片时,常吐丝把两叶粘在一起,躲在其中咬食叶肉、残留叶脉。幼龄幼虫不卷叶,3龄开始卷叶,4龄卷成筒状。叶柄或嫩茎被害时,常在一侧被咬伤而萎蔫至凋萎。
    ⑵发生规律。大豆卷叶螟生活史不整齐,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土壤中或残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升高时,越冬蛹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成虫出现。7月上旬成虫发生量大,7月中旬为卵盛期,卵期约为5天。7月下旬,幼虫盛发期,8月上旬出现卷叶,严重地块卷叶率达50%~80%,甚至100%。一个世代为1个月左右,8月下旬出现2代幼虫。大豆收获时,幼虫化蛹越冬。卵期约为5天,幼虫共有6龄,幼虫期约为20~24天,在大豆生长期,蛹期为10~11天。成虫趋光性强,白天常躲在荫蔽处。越冬幼虫常产卵于下部叶片,而以后各代卵常产于上部幼嫩叶部。老熟幼虫常在荫蔽处的叶背、土表等处作茧化蛹。多雨湿润的气候适于大豆卷叶螟的发生,干旱年份则发生较少。
    ⑶防治方法。对大豆卷叶螟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主要方法是:①作物采收后,注意及时清理田间落花、落蕾和落荚,并带出田外集中焚烧,以减少虫源基数和越冬幼虫数。②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在成片种植的地方,要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地势平坦每盏可控制40~50亩)诱杀成虫。③人工捕杀:在害虫发生初期,查摘豆株上卷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或随手捏杀卷叶内的幼虫。④从开花期始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可用每克含100亿个孢子HD—1或“7216”500~600倍悬浮液喷雾,10~15天后再喷一次,喷药的重点是蕾、花比较密集的地方,及早消灭初龄幼虫,防止扩散。有条件下的可利用赤眼蜂进行防治。⑤加强药剂防治,要在发现有1%~2%的植株有卷叶危害状时(此时为卵孵始盛期)开始防治,可选用2.5%功夫菊脂乳油30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15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2.5%农地乐乳油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或25%扑虫净等15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
    大豆食心虫
    ⑴为害特点。大豆食心虫属寡食性害虫,主要以幼虫为害夏大豆和早熟秋大豆,幼虫孵化后,多在靠近荚缝的部位蛀入荚内,蛀孔外留有幼虫结的薄网或黑色突起,一般一荚一虫,不转荚为害,在荚内咬食豆粒,荚内堆满虫粪,把豆粒咬成豁嘴。
    ⑵发生规律。大豆食心虫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虫结茧越冬,7月中下旬幼虫开始活动,随后结茧化蛹;8月上中旬成虫盛发期,8月中旬高峰期,8月下旬卵粒孵化,幼虫入荚盛期。大豆成熟前5~6天幼虫大量脱荚入土越冬,部分幼虫随大豆收割带进晒场,在晒场周围土中结茧越冬。环境对大豆食心虫发生影响很大,气温25~29℃,相对湿度80%~90%,是成虫最适宜的生活条件,干燥尤其是高温低湿,使成虫寿命缩短,产卵量减少,相对湿度低于40%,卵完全不能孵化。暴风雨袭击可减少蛾量、卵量,减轻为害。
    ⑶防治方法。对大豆食心虫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主要方法是:①选用抗虫和耐虫品种,这是防治大豆食心虫最经济的方法,但是抗虫品种有一定的地区性,必须因地制宜选用虫食率低、丰产性好的品种。②坚持合理轮作,轮作比连作能降低虫食率,有条件种大豆的地块,要选择离上年豆茬地至少1000米以上,尽量避免重茬、迎茬,田间管理可采取增加中耕除草次数,特别是在化蛹和羽化期中耕,可减少成虫羽化量,有条件的地块可实行水、旱田轮作。③注意清洁田园,降低发生基数,大豆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落荚和枯叶,抓紧时间进行秋翻整地,破坏大豆食心虫越冬场所,将钻入土中的大豆食心虫翻到表土上,通过机械伤害、日晒、风吹、雨淋、天敌等,使大豆食心虫死亡率增加。④有条件的可释放赤眼蜂,即在大豆食心虫雌成虫产卵盛期,每亩释放3~5万头赤眼蜂,一般第一次在8月初,第二次在8月10日左右,每亩用赤眼蜂卵卡数为10个左右,在田间用大头针或曲别针别在植株上部茎枝上。放赤眼蜂地块,在大豆田块的上风头适当增加放蜂量,在大豆田块的下风头可以减少放蜂量。⑤及时喷药防治,防治大豆食心虫应在幼虫孵化后蛀入豆荚前进行,每亩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0.6%灭虫灵乳油2000~2500倍液等50~60公斤交替喷雾。也可用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7%乐斯本乳油800~1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800~3600倍液,或10%多来宝悬浮剂600~1200倍液等50~60公斤交替喷雾。豆科作物对敌敌畏敏感,不能使用,以免造成药害。
    大豆黄腹灯蛾
    ⑴为害特点。黄腹灯蛾以幼虫为害作物叶片,昼夜均能取食,仅在中午炎热时停食1~2小时,以早晚和夜间取食最多。一般幼虫刚孵化后40~50分钟就开始啃食叶肉,5龄以后食量猛增,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使叶面呈现枯黄斑痕,严重时将叶片吃光,甚至连幼茎全被吃掉,然后转移到附近的大豆田里继续进行为害。一头幼虫一生可吃掉大豆叶28~37片,严重发生时可造成毁种。
    ⑵发生规律。黄腹灯蛾在各地1年发生1代,以蛹在茧中越冬,翌年6月初羽化为成虫。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躲 在作物或草丛中,夜间出来活动,有趋光性。成虫羽化3~4天开始交配后,将卵产于作物中部叶片的背面,经5~6天孵化为幼虫。第一代幼虫发生于6月中下旬,初孵化的幼虫群体为害。稍大后即分散为害。幼虫有假死性,善于爬行,3~4龄的每分钟可爬行5~7米,6~7龄的每分钟可爬行10~14米。害虫受惊动后立即钻进土缝里或草棵底下躲藏起来。
    ⑶防治方法。防治黄腹灯蛾要注意掌握三点:一是在幼虫幼龄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虫龄过大时防治效果不佳。二是要在早晚幼虫活动旺盛时喷洒农药。三是因害虫爬行快,连片种植的要实行统一用药,避免间花用药,防止转移为害。具体方法:①诱杀成虫。针对黄腹灯蛾成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可安装黑光灯进行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的产卵量。②物理灭虫。要及时进行秋深翻,以销毁黄腹灯蛾越冬的场所,减少虫源。③清洁田园。及时清除被为害田的四周杂草,或挖沟阻止转移,当发现有幼虫向大田里迁移时。可在大田周围挖沟,沟内撒些农药即可杀死幼虫。④药剂防治。发生时可喷洒2.5%敌百虫粉或5%西维因粉剂,每亩用药1.5~2公斤,或用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幼虫龄期大时,每亩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25~30公斤喷雾。
    大豆天蛾
    ⑴为害特点。大豆天蛾又名豆天蛾,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主要寄主植物有大豆、绿豆、豇豆和刺槐等,以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吃成网孔状和缺刻状,三龄以后幼虫可以把豆叶全部吃光,使植株不能结荚,对产量影响极大。
    ⑵发生规律。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迁移性强。夜间交尾,交尾后3天即产卵,卵多散产于豆叶背面,一般1片叶上产1~2粒卵,卵期7天左右可孵化成幼虫。幼虫:幼虫有背光性,白天多在叶背或枝茎上,夜间取食强烈,阴天可整日取食。1~2龄幼虫食量小,一般不转株危害,4龄后有转移危害习性,5龄幼虫食量暴增,其食量约占总食量的90%以上。幼虫期30~35天。各地大致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发生危害盛期,9月上旬以浅黄色老熟幼虫入土越冬。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植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大豆以早熟品种受害较重。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发生就重。雨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
    ⑶防治方法。对大豆豆天蛾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有效防治,具体方法是:①选用成熟晚、秆硬、皮厚、抗涝性强的品种。②及时秋耕、冬灌,把蛹消灭在羽化之前,减少羽化率,降低越冬基数。③水旱轮作,尽量避免连作豆科植物,以减轻为害。④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可“杀一灭千”,减少田间落卵量。⑤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在幼虫3龄前每亩可用杀螟杆菌或青虫菌(每克含孢子量80~100亿)稀释500~700倍液菌液50公斤喷雾,或2.5%敌百虫粉剂或2%西维因粉剂,每亩喷2~2.5公斤喷杀,也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剂5000倍液75公斤(于下午五时后)喷雾防治。⑥当幼虫达4龄以上时,可采用人工捕捉、剪刀剪等补救措施进行人工防治诱杀成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