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 English
中国农药协会
loading...

科学技术

  当前位置:中国农药工业网 >> 科学技术 >> 技术创新

花生几种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责任编辑:中国农药工业网 来源:http://www.ccpia.org.cn/ 日期:2011-04-20

    花生常见的病害主要有青枯病、茎腐病、根腐病、黑霉病、锈病等。这些病害有的发生在苗期,有的发生在开花期,有的发生在下针期,而有的则发生在结果期,危害性较大。对这些病害如不及时进行及时有效农药防治,就会严重影响花的产量和品质。下面分别介绍这些病虫害的主要症状、发病特点和防治方法,供参考。
    青枯病
⑴主要症状:该病从苗期至收获期均能发生,以花期发病最多。病株地上部初表现失水状,通常是在主茎顶梢第2叶片首先萎蔫或侧枝顶叶暗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叶色变淡,但仍保持绿色,故名“青枯”。植株地下部主根尖端变色软腐,纵切根茎部,初期维管束变浅褐色,后变黑褐色。在潮湿情况下,剖视茎部,常见有浑浊的乳白色细菌液,用手挤压可流出菌浓。自发病至枯死一般7~15天,严重时2~3天可全株枯死。
⑵发病特点:该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菌土壤、病残体及粪肥。田间流水也是传病的主要途径;其次人畜、农具及昆虫等也是传播媒介。病菌由植株伤口侵入,通过皮层组织侵入维管束,病菌迅速繁殖后堵塞导管,并分泌毒素,使病株丧失吸水能力而凋萎。病菌多在花生的花期侵入,以开花至初荚期发病最厉害,结荚后期发病较少。连作地病源积累多,连作时间越长发病愈重。凡保水、保肥力差,有机质含量低的瘠薄土壤,或易板结的粘土、砂质土等发病较重。高温多湿,时晴时雨,有利于病害发生。
⑶防治方法:①坚持合理轮作:实践证明,花生实行水旱轮作能有效地改变病菌生存的生态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源。没有条件水旱轮作的也可与麦类、玉米、高粱、棉花等非寄主作物实行两年以上轮作,以从根本上阻截病源。②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下水位较低,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的田地栽培花生;注重花生土壤的培肥和改良,增施各种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料;做好多雨季节的土壤水分管理,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并撒施熟石灰处理病穴。③搞好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每亩可用25%敌枯双可湿性粉剂用药2.5千克,配成毒土盖种,或用25%敌枯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或用硫酸铜0.5千克,溶于10千克氨水(含氮约15%)中,加水600千克稀释淋浇病株及其附近健株(每株淋药液0.5千克),或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20克加100千克水,加少量中性洗衣粉以增加药效,于花生定株后喷雾,每10天喷一次,连喷2次。也可用20%丙硫咪唑悬浮剂2000~30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2500~3000倍液,每隔10天喷一次,连喷2次。
    茎腐病
⑴主要症状:茎腐病在幼苗期主要表现为子叶发生黑色腐烂。花生感病初期,地上部叶色变淡,叶片下垂,复叶闭合,随着病情的发展,叶柄全部下塌,整株萎蔫。成株期多在基部第一对侧枝上下发生,长出许多黑色小突起,引起侧枝分期死亡。该病病菌从子叶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颈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变黑褐色,引起根基组织腐烂。当潮湿环境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突起),病部表皮易剥落,纤维组织外露。当环境干燥时,病部表皮凹陷,紧贴茎上,成株期感病后,约10~30天全株枯死,发病部位多在茎基部贴地面,有时也出现主茎和侧枝分期枯死现象。
⑵发病特点: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成为来年发病的来源。如果病株作为饲料或荚果壳饲养牲畜后粪便,以及使用混有病残株土杂肥也能传播蔓延。在田间,病菌主要是靠田间雨水径流、大风和农事活动如工具等携带病菌传播。
⑶防治方法:①重病区换种抗病品种,并抓好种子选留和晒藏工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1~2年。②播前药剂拌种消毒。可选用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密封24小时后播种(用种量为种子重量的0.3%)。③加强栽培管理。收获时彻底清洁田园,收集病残物烧毁;勿用病藤堆沤肥,勿施用带病残体的土杂肥;因地制宜适当调节播种期;整治排灌系统,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精细整地,增施磷钾肥,注意播种深度和覆土,促种子早萌发、早出苗。④抓好药物防控,齐苗后、开花前和盛花下针期分别喷淋药剂1次,着重喷淋茎基部。药剂除选用上述拌种用药的1000~1500倍液外,还可用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1000~1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1)1000倍液,或65%多克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交替喷淋防治。  
    根腐病
⑴主要症状:花生根腐病在各生育期皆可发生,花生播后出苗前染病,可引起烂种、烂芽。苗期受害引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致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终致全株枯萎。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烂,维管束变褐,主根皱缩干腐,形似老鼠尾状,患部表面有黄白色至淡红色霉层。
⑵发病特点:根腐病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成为病害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的种仁、荚果及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施肥或农事操作而传播。初侵接种体主要是厚垣孢子,再侵接种体为大、小分生孢子,能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蔓延。通常植地连作、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或大雨骤晴、或少雨干旱的不良天气发病较重。
⑶防治方法:①选用抗(耐)病品种,如鲁花11号、豫花9号等。 ②合理轮作换茬,避免重茬。③播前晒种,防止种子携带霉菌播种。④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在苗期于齐苗后和开花前各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一次也可用20%噻菌茂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兑水60千克喷灌根部,若遇连阴雨,发病快又无法灌药时,每亩用20%噻菌茂可湿性粉剂300~500克加50%福美双800~1000克,与50斤过筛细土拌均匀后,撒于花生穴中。
    黑霉病
⑴主要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前期,病菌先侵染子叶使其变黑腐烂,继而侵染幼苗根部,潮湿时病部长出许多霉状物覆盖茎基部,茎叶失水萎蔫死亡。
⑵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于病残体与种子上和土壤中越冬,带菌种子播种后,分生孢子萌发成苗丝,从受伤的种子脐部或子叶间隙侵入,也可从种皮侵入,随花生的生长,病菌侵入茎基部或根茎部。当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雨、气流在田间扩大再侵染。该病通常均在苗期至开花前发生,开花前为发病高峰,花期后发病较少。凡排水不良,耕作粗放,常年连作花生地发病重,使用发生霉菌的种子能加重发病。高温、高湿或间歇干旱或多雨有利病害发生。
⑶防治方法:①选用无病种子 在无病田中选留种子,适时早收,及时晾晒防止霉菌。播种前将荚果在烈日下连续曝晒2~3天,然后去壳精选无破伤,无霉菌的种仁作种。②药剂处理种子 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用上述药量加水浸种2小时。③栽培防病, 重病地要与禾本科作物及甘薯实行2~3年轮作。花生收获后清除病株残体;播种不宜过深,不用未腐熟的肥料,田间管理要注意减少伤苗,及时排除田间积水。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等交替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可结合叶面肥喷施。
    花生锈病
⑴主要症状:本病多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茎、托叶、叶柄及果柄。被害植株首先从底叶开始,然后渐向上部,四周和叶面蔓延,一般叶背病斑比叶面多。初期病斑小,点状,淡黄色,周围叶色褪为黄绿色,随后病斑中央出现针头大小的浅黄褐色斑点,渐扩大隆起,色变深,最后表皮破裂,露出红褐色粉末,即为病菌夏孢子堆。孢子堆周围有不明显的黄晕圈。病斑密集时,叶片变黄,提早干枯脱落,荚壳颜色变暗,粉粒不充实,降低花生产量。病害先发生于下部叶片,以后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植株大多枯死,远看如火烧状。
⑵发病特点:锈病病菌多在自生苗上越冬,翌春危害春花生。夏孢子借风雨形成再侵染。夏孢子萌发温度11~33℃,最适25~28℃,20~30℃病害潜育期6~15天。春花生早播病轻,秋花生早播则病重。施氮过多,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排水条件差,发病重。水田花生较旱田病重。高温、高湿、温差大利于病害蔓延。
 ⑶防治方法:①)选种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调节播期,合理密植。②及时中耕除草,做好防旱排涝工作,降低田间湿度。③注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④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蔓及自生苗。⑤发病初期每亩可用95%敌锈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50~60千克交替喷雾。喷药时加入0.2%展着剂(如洗衣粉等)有增效作用。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