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 English
中国农药协会
loading...

科学技术

  当前位置:中国农药工业网 >> 科学技术 >> 技术创新

作物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对策
责任编辑:中国农药网 来源:http://www.pesticide.com.cn/ 日期:2011-03-15

    近些年来,多种作物的病毒病的发生与危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个棘手问题,比如在南方稻区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在部分地区暴发成灾;番茄的黄化曲叶病几乎在一些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以及辣椒、西瓜、花卉等作物上的病毒病危害,也困扰着人们获取高产丰收。病毒病一经发生,很难用农药防治,可称得上是作物病害中的顽症,不可小视。
    植物病毒病中的病毒,大部分属于单链RNA病毒。其基本形态有杆状、丝状和等轴对称的近球形二十面体。植物病毒虽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但专化性并不强,往往一种病毒可寄生不同种、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上,例如危害烟草的花叶病毒能侵染十多个科,200多种草本和木本植物。
    目前,已知的植物病毒种类有600多种,绝大多数种子植物易发生病毒病,它们的来源较多,但初次侵染的病毒来源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大多数病毒是由于蔬菜、花卉和林木等生产基地的管理工作没有跟上,使一些传毒昆虫如蚜虫、灰飞虱、白粉虱、烟粉虱、叶蝉等害虫的滋生蔓延及杂草丛生等传播侵染所致,大家所熟知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便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的典型病例。在适宜的越冬环境下,有利于灰飞虱发生,毒源得到有效积累,导致这两种病毒病大发生。二是病毒亦可从一种植物体,如根茎、块茎、鳞茎、种子、插条、砧木、接穗等在嫁接过程中感染病毒而诱发病毒病,它也可通过其他无性繁殖材料传播。三是在作物的苗圃、设施大棚、花木暖窖等,在水肥、通风、透光等方面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病毒危害的轻重,或在人为操作时,通过土壤的真菌、机械传播,或在这些条件下,通过花粉和种子传播等。四是寄生植物对蔬菜、花卉、林木等寄生后易传播感染病毒。如寄生性种子植物中的主要种类如桑寄生、槲寄生、菟丝子等,均能传播病毒。
    在判别作物是否感染了病毒病,就需要与作物的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相区别,以便对症用药,如果用防治真菌性、细菌性病害的药剂来防治病毒病,即使再多的药剂也会不见效果,那么,如何区别这三类作物病害呢?首先看症状类型。通常我们把生病植物变化分成5大类型,就是腐烂、坏死、变色、萎蔫、畸形。由于真菌的种类很多,不同真菌能够造成以上5类病状,其中最常见的是坏死和腐烂。如玉米大小斑病、小麦叶枯病、大白菜黑斑病等种种形状的叶斑病,坏死发生在根部或茎杆上就形成枯萎病、根腐病;细菌通常破坏细胞壁,让细胞内的物质外渗或阻塞水和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所以主要造成腐烂、萎蔫症状;而病毒入侵植物一般不会立刻杀死植物,主要是改变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引起植株颜色或形状的改变,我们叫它变色或畸形。
    真菌和细菌都可以造成腐烂病,怎样区分它们呢?细菌造成的腐烂往往出水很多,烂成一滩泥,而真菌造成的腐烂有的较干有的湿润,上面常常长出各种颜色的霉层或小黑点、小颗粒。另一个区别是细菌造成的腐烂发出臭味,真菌病害没有臭味,有衣物发霉或发酵的香味。同样是叶斑病,如何区分呢?由于细菌破坏植物的细胞壁、细胞膜,使细胞内物质渗到细胞间,这样就变得透明,所以细菌病害的病斑很像水浸或油浸状,边缘有点透明。湿润条件下,能够在发病部位看到亮黄色小珠子,是细菌的菌脓。真菌病害会长一些霉层或小黑粒,病毒病斑的表面什么东西都不长。由于传播方式的差异,他们在田间的分布也会不同。细菌和水关系密切,细菌病害的分布常与流水、淹水、雨滴飞溅有关;病毒病害常和传毒昆虫的活动有关。观察病害田间分布情况,也可以间接推测病害种类。总之,作物一旦感染病毒病后,大多是叶片畸形、皱缩变脆或出现花叶、浓绿淡绿斑驳相间,顶叶细长失去商品价值。有时几种症状在同一株上出现,引起落叶、落花、落果。
    防治作物的病毒病,基本策略是防重于治和综合防治,一般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选育抗病品种。选育病毒不能侵入或即使侵入也无法复制的抗病品种和对病害感染有较强适应性的耐病品种。如在南方稻区防控条纹叶枯病,南粳46、宁粳1号、淮稻13号表现出一定的对该病的抗性等,为了防治番茄的黄化曲叶病毒病,目前我国上海、西安等地的科研单位已选育出了不少抗性品种,可以推广种植等。

2。消灭传毒昆虫,防止田间传播。主要是蚜虫、叶蝉、灰飞虱等刺吸式害虫,可利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或增设防虫网、点灯诱虫等物理诱捕的方法等治虫,减少害虫带毒传毒的机率,对压低发病基数有明显的作用。注意田间清洁,防止人为磨擦传毒,如番茄、辣椒、烟草等在定植、整枝、绑蔓、打顶株叉时,应先处理健壮植株,后处理病弱植株,注意操作人员的手和工具的消毒,防止带毒传播。

3。用无性繁殖法培育无毒苗。利用植物茎尖生长点并结合热处理(35-40)和组织培养的方法得到无毒病苗。这是一项效果显著的措施,如目前采用此法在防治马铃薯、柑桔、葡萄以及一些观赏花卉植物方面,防治病毒病已取得了明显效果。

4。接种弱毒株来保护植物。这是一种“给作物种牛痘”的方法,目前已在许多国家利用这一技术来预防番茄花叶病,用于其他植物病毒的弱毒株也在实验之中。另外,喷施具有诱导抗性的病毒抑制剂可以诱导出植物抗病毒的物质,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又可钝化侵入的病毒,控制病毒扩展。目前投入使用的有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好普,使用时需间隔5天,连续使用2-3次。

5。采用合理的栽培手段。如培育无病毒苗木,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株,及早拔除销毁,调整好水、肥、光照、温湿度、通风等各个环节,不出现漏洞,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使植株生长健壮,使病毒无法乘虚而入。

6。发生初期的药剂治疗。使用化学药剂的手段使被感染病毒的作物消除其病毒,或诱导作物对病毒侵染与增殖产生抗体,目前常用防治病毒的药剂有3.85%病毒立消水剂、20%病毒A、1.5%植病灵(乳剂)、40%植物病毒灵可溶性粉剂、20%病毒先锋、40%克毒宝可溶性粉剂。经试验表明,作物发病后,采用2%好普和菌毒清水剂,与硼肥、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隔5-7天1次,连续防治3-4次,这样及早治理,可以基本上控制危害,不会造成大的损失,也可在病区采用四环素、土霉素等抗菌剂进行喷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和控制效果。

                                  湖南省沅江市农村办(413100)   曹涤环

                                  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局             徐逢春
                                                     2010.12.25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