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业其实是有很多陷阱的,一般来说新入行者都会因为这几个误区而吃亏。
因此还是安排一二三产的顺序来划分纬度,向你介绍这几个误区。
一产的9个误区
1、规模越大不等于边际成本更低
无论是养殖还是种植,并不是规模化会带来边际成本的降低,而带来整体经营成本的降低。
对于种植,面积扩大可能会带来化肥农药播撒的难度增加、人工成本增加、病虫害风险和影响范围变大,受到消费侧价格波动的影响扩大,土地管理成本的增加。任何事情都有阈值,别太信别人的机械化种植。当然国家保底的经济作物粮食,目前还是越有规模越好。
对于养殖,规模化生产,会导致品质下降,不过红烧等烹饪方式还是可以掩盖一些品质问题。还有规模上去,设备应用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降低(偷懒),工人一堆,工头一个,没办法一一看住。
养殖的规模化首要的就是防病疫,否则一次血本无归,就会让你不再想做农业,农业又少了一个踏实的生产者。
2、机械化不等于产出物标准化
机械化能够将辅助农产品产出物的标准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机械化都是有助于产出物标准化的。
首先生产过程很难精准跟踪标准化,只有机器生产出来的商品才是标准化的(标准误差范围之内)。而农产品则很多事人来操作机械化设备,这些设备有一部分还没有国标,很难形成通用标准。
其次,农产品的标准不仅仅只是种植(采收、施肥等),面向消费者的包装标准,还有运输、冷藏等标准还是核心,毕竟前端流程上的质量都是后端流程定的。
3、有机种植不等于一切都好
首先有机种植未必真有机,就如同东北大米非真东北大米,哪有那么多的有机农产品,还有现在有机鸡鸭牛羊都出来了。
还有有机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未必就是最好的。其一是有机未必真有机;其二是有机生产违反大自然正常的区域性生态平衡,她是自己构建了一个生态小循环;其三有机只是生产过程中的像授粉、益生菌防病虫害之后未必一切都合适你;其四有机只是生产过程有机,粗加工呢。
有机农产品证容易,持续难。
4、并不是用了有机肥就是有机产品
有机农产品有严格的标准,世面上并不是用了有机肥生产的农产品就是有机农产品哦。有机农场要从隔离带、水源、育种、病虫害处理等方方面面考虑。
还有之前有粉丝疑惑,认为工业化时代之前的农业时期,农产品就是有机;或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前后,是有机,也是误区。有机连氮肥不应该用。
5、新品种未必产量大
新品种可能是口味改变,未必用了新品种就一定会量产。
而且农产品受到供求关系影响,量产不是目标,盈利多才是目标。
对于新品种推广往往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初步种植或者养殖,数量不会很多,也不会马上带来量产。所以别过于听信别人的量产宣言,新品种更多在于口味变革、产业升级等。
6、价格趋势未必精准
现在世面上的农产品价格大数据多如羽毛,各种公众号、网站、客户端和微服务。价格数据一大批。但是却往往只是一个地点一个时间点上的价格,没有与等级相关,没有与品质相关,没有与交易时间相关,都是需要深入钻取的。
在这个农产品贸易信息差颇大的当下,有总比没有好,但刚入行的千万别上当受骗。但农产品价格大数据对于政府,对于批发市场都是很好的功绩可视化。
7、订单农业可能仅是产销对接
订单农业市面上有更多,但是我们也需要明确订单何时交付、有没有等级要求、量级多少、是否稳定需求。
因为订单农业很可能就是一次性的产销对接。尤其是政府主导的、生鲜电商主导的订单农业,很多都是一次性交付,或者是卖方市场。对于需要长期销售的农民而言,一次的销售对显然是不够的,农民还喜欢比价。
8、合作社未必提效
人都是有惰性的,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未必就能提高效率,但是至少能够找到经营主体(法律主体)。
合作社下,生产目标定了,可以通过规模获得更大的单品种植范围、种植规划和议价权;农机农器具共用,可以省下一部分成本。
但是以关键权威为核心的,大家一起种植,会严重收到利益分配的影响。
9、数字农业未必提升产值
“数字农业风”很大,但市面上的数字农业基本上都是新机械的应用,还有农业物联网设备和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妄图打通全链路的农业数据采集,通过AI分析自动操作自主设备完成农事操作。此外还有一些垂直农业、水培等老农业概念的翻新。
却都忘了数字农业不仅是一产,还有二三产,还需要业务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
所以别一听数字农业就是高产量,高产量也未必等于好产值,产值才是核心,等于好产量卖出去了。
二产的4个误区
1、精细化加工还有点距离
一般做了几年的贸易商,就会考虑做初加工标准,而且随着加工工人的临时工性质,被迫也需要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建设(挂在冷库里、挂在办公室)。这就是传统管理学的应用,虽然大家没有说这是那个管理学学派的,这是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实践出来的。
对于精细加工,大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已经趟过去了,体系建设和系统建设都有标准,但是在应用的时候还是需要仔细查看人和标准有没有问题。
实际上我们精细化加工很多需要人工干预,少人或无人还有点远,自动化产线也少,最多的都是传输带来做产线。
离大家有共同认知的,自动分拣、自动洗涤、装箱、称重还有点远。这些都是大家认为的加工数字化。
2、加工制品未必有销路
很多时候,农产品从地里太多了,卖不出去,本多人会建议做成加工制品。这是一个出路,但是未必就一定会有销路,因为你是暂时或者说是短时间内想到的加工制品,前期未必部署了渠道。还有不要被加工制品服务商忽悠了。
当遇到有加工制品的时候,需要先期做好渠道布局,有需要多找找电商,他们都在辅助打造网红产品。同时建议需要紧跟健康和市场,还需要打造网红产品。
3、果汁果酱可能只是贴牌
我们日常见到的果汁果酱,未必都是自营,很多也是贴牌(委外加工),所以各位没有品牌的安心做做贴牌也是不错。毕竟很多平台只会委外,成本和风险会加降到最低。
4、自动化产线未必有用
之前说加工数字化必须涉及到自动化产线,但是大家必须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适合自动化产线。
首先品类是关键,自动化产线的计算模型可能还没有。第二,工人操作和维修也是重要的成本,大家在选择自动化产线需考量。第三,很多产线只有在视察时才开启。最后设备要人用,培养有些时候是问题,设备还不是百分百正确,AI也需要人工纠偏。
因此别太看重自动化产线,开不开产线,有没有用,也得具体看。
三产的2个误区
1、乡村振兴仅用农文旅
今年一号文发文后,乡村振兴又焕发一春,18年起就接触乡村振兴,但是到现在为止,大家还是只有农文旅,产业层面的内容很少。
有些农业小镇也会看到产业层面的规划,但很多还是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或者拿完政府第一次投资/融资就转卖掉项目了。产业落地很难,需要政府支持,也是帮助政府价值实现和政绩显性化。现在通篇来看,应该算合肥和杭州政府的产业规划、引入和建设最好了,一个新能源,一个电商,一个实业,一个……
乡村振兴不只是旅游,大家可以从小的农业加工企业、贸易企业、农资企业入手,一点点来。还有农文旅只适合大城市周边,要有IP,偏远地方怎么办,他们也有优质农产品和农业资源?
2、人才引进忘记运营人才
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很多时候只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却忽略了运营人才。其实农业科技人才是源头,运营人才是根本,只有技术人员,没有运营人员,再好的技术也没法落地实施,现金流也会成为掣肘,更难有持续资金投入做研发。很多企业R&D投入都占收入的10%以上,甚至有五六十。
因为很多人忘了引进运营人才,我身边很多跨行的运营人才都会在电商,实际上传统农业企业更需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