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 English
中国农药协会
loading...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中国农药工业网 >> 行业信息 >> 农技植保

2021年小麦赤霉病等穗期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技术意见
责任编辑:胡潇月 来源: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创新团队 日期:2021-04-09

  江苏省小麦穗期发生的病虫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等。据4月1日、6日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先后召开的赤霉病发生趋势专家会商会和全省植保系统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分析,预计今年我省小麦穗期病虫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尤其是赤霉病在淮南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各地要狠抓监测预警、强化宣传发动,全面打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攻坚战,全力保障小麦丰产丰收和质量安全。

发生趋势分析

  综合分析小麦品种抗性、当前病虫发生基数、小麦苗情与生育进程及未来天气趋势等因素,预计今年小麦穗期病虫总体偏重发生。其中,小麦赤霉病淮南麦区偏重流行;白粉病中等发生,沿海、沿淮局部偏重发生;穗蚜中等发生,淮北局部偏重发生;锈病偏轻发生;粘虫轻发生。

  1、小麦赤霉病。根据小麦品种抗性、生育进程、赤霉病菌菌源基数和天气趋势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21年小麦赤霉病偏重流行,重发区域主要在沿江、里下河、东部沿海及沿淮地区。主要预报依据:一是田间菌源量充足。受秸秆持续还田等因素影响,田间菌源量不断累积。3月下旬调查,全省稻桩子囊壳平均枝带菌率6.1%,是去年的1.6倍,远超过1%大流行的菌源指标。且病菌子囊孢子发育进度与小麦抽穗扬花期较为一致,为赤霉病大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二是感病品种比例高。当前我省小麦主栽品种抗病性较上年基本无变化,普遍对赤霉病抗性不强,沿淮及淮北地区抗性更差,其中感病品种在淮北地区种植比例达75.4%。三是易感病期长。据统计,全省在田小麦品种超过200个,品种“多乱杂”现象依然突出,全省小麦大面积抽穗扬花期在4月中下旬,早的及迟的分别在4月上旬和5月上旬,生育进程差异大。调查分析,全省易感病的抽穗扬花期,南北地区相差超过20天,同一地区达7天左右,甚至同一田块也达3~5天,显著增加了遇到高温高湿天气以及赤霉病菌侵染的机率;四是气候条件适合度高。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份,江淮之间南部和苏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0~2成;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2℃,其中苏南地区偏高1~2℃。4月中下旬将经历3次降水过程,其中4月中旬前中期、4月下旬前期和4月下旬中后期分别与沿江、里下河、沿海与沿淮麦区的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重叠。

  2、小麦白粉病。综合分析2021年小麦白粉病发生的相关因素,预计今年小麦白粉病总体中等流行,沿淮、淮北及沿海局部偏重流行。预报依据:一是始见期早。据各地系统监测,2月22日,阜宁首次查见病株,较常年早10天左右,略迟于上年;3月上旬沿淮、沿海、淮北地区等地均零星见病。二是病情扩展快。3月中旬调查,沿淮、沿海、淮北等地普遍见病,盐城调查,平均病田率9.2%,平均病株率0.2%(最高10%)。通州系统调查,平均病株率9%、病叶率2.9%,大田普查,平均病株率2.5%(最高23%);平均病叶率1.5%(最高15.5%)。3月下旬调查,见病范围和病情均明显上升,全省大部分地区均已查见病害,多数地区病株率在0.4~2%,全省平均病株率1.4%。4月上旬调查,全省平均病株率1.7%,局部重发田块超过50%。三是感病品种种植比例高。淮麦系列、徐麦系列、郑麦9023等较感病品种在沿淮、淮北、沿海等地种植比例超过80%,宁麦、扬麦系列等感病品种在沿江、苏南地区种植面积大;加之秋播播种量大,适期播种比例高,田间郁闭程度高、通风条件差,十分利于病害侵染危害。四是气象条件无不利。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全省气温正常偏高0~2℃,淮北和江淮之间北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0~2成,江淮之间南部和苏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0~2成,田间温湿度适宜,利于白粉病扩展危害。

  3、穗蚜。预计全省中等发生、淮北局部偏重发生。主要预报依据:一是气候条件无不利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全省气温偏高0~2℃,淮北和江淮之间北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0~2成,有利于小麦蚜虫的繁殖和危害;二是田间蚜虫基数偏高。3月下旬调查,全部平均百株蚜量22.8头(高于去年同期16.7头),淮北、沿海地区平均百株蚜量大多在50头左右,沿淮局部田块田间百株蚜量超过2,000头。随着气温回升,4月中下旬小麦蚜虫将进入繁殖盛期,蚜量将快速增长危害。

  4、锈病。预计叶锈病偏轻发生。主要预报依据:全省最早2月20日前后盐城查见病叶,较常年早10天左右。3月中旬调查,苏南、沿海、沿江等地陆续查见病叶,病叶率大多在0.1%以下,明显轻于上年。随着气温回升,有利于病菌扩散危害。目前我省条锈病尚未查见,但相邻的安徽等地已陆续查见,随着西南季风盛行,菌源将可能大量迁入我省,加之我省淮河以南主栽品种普遍不抗病,预计苏南、沿江及西部丘陵地区偏轻流行。

  5、粘虫。预计轻发生,沿江局部中等发生。主要预报依据:迁入略早,3月中旬沿江、沿海局部地区即查见迁入,略早于常年;目前草把诱卵零星查见,田间尚未查见幼虫危害。


防治技术意见

  防控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重大病虫事关夏粮丰收和全年粮食稳定,各地要从稳粮保供的高度出发,在监测预警、科学防控、服务指导和统防统治上下功夫,全力打好以赤霉病为主小麦穗期重大病虫防控总体战。

  一是狠抓监测预警。要加大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重大病虫监测调查力度,加密调查频次、扩大调查范围,准确掌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田块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与小麦扬花期是否遇到高温高湿天气有直接关系,各地要加强与栽培、气象等部门沟通协作,做好小麦生育期的监测,并指导种植大户自我开展小麦生育进程调查,及时把握不同区域、不同田块、不同品种的抽穗扬花期;要准确掌握小麦抽穗扬花期天气变化,根据天气趋势及时修正赤霉病短期预报;要全力做好赤霉病等小麦穗期病虫发生与防治信息发布和汇报工作,严格执行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周报制、突发灾情实时报送制和信息网络汇报制,及时将病虫发生与防治情况上报至相关部门,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狠抓科学防控。要突出“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统筹兼顾、总体防治”的防控策略,打好以赤霉病为重点,兼顾白粉病、锈病、蚜虫的穂期病虫防治总体战。赤霉病要坚持“适期防治、见花施药”的防控技术要点,坚持查苗情定防治适期、查天气趋势定防治次数。确保一般发生区一次用药全覆盖,重发区两次用药不动摇;首次用药须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努力做到“见花打药、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生育期极不整齐和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区域或田块,第一次药后5天左右开展二次防治;若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治。要合理选择药种,加大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的推广应用力度,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替代多菌灵等抗药性强的品种,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要慎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白粉病、锈病可选用戊唑醇、氟环唑、丙硫菌唑等药剂;蚜虫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啶虫脒等药剂;粘虫可选择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虫脲等药剂;要用足药水量,确保防治效果,喷杆喷雾机亩用水量20~30 kg,机动弥雾、静电喷雾亩用水量15~20 kg,高效植保无人机亩用水量不低于1.5 kg。

  三是狠抓服务指导。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12316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媒体渠道,及时发布赤霉病等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意见。要加强赤霉病等小麦穗期重大病虫防控的宣传发动,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在赤霉病等重大病虫防控的关键时期,要结合农业农村部提出的“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组织动员广大农技人员下基层、踏田头、入农户,深入病虫重发区流行区、技术力量薄弱区和苗情复杂区,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指导,确保种植户能抢抓适期、选对药种、科学防治;要强化防效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大面积病虫防控工作平衡展开。

  四是狠抓统防统治。要积极争取、整合各类财政资金用于穗期赤霉病统防统治,确保小麦穗期重大病虫统防统治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努力实现绿色防控示范区、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内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全覆盖。要充分发挥省级“五有五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植保服务公司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投身至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防控工作来,推进统防统治替代分散防治,努力提高病虫防控效果和效率;要大力推广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全力提高病虫防控效果效率。

 

相关信息
  •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