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次农药登记新动向研讨联谊会上,有企业反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经过近2年时间才完成了室内生测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田间药效试验、环境毒性试验、农药残留试验等各种试验,申报登记,最后给“毙”了,几十万元资金打了水漂。
如何把关产品登记、特别是杀虫剂登记,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如果把关不好,不能顺利通过登记评审,就不能取得产品登记证。即使拿到了农药登记证,由于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环境、残留等方面的高风险问题,也会导致产品寿命不长。2013年12月9日,农业部发布2032号公告,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停止受理毒死蜱和三唑磷在蔬菜上的登记申请,停止批准毒死蜱和三唑磷在蔬菜上的新增登记;自2014年12月31日起,撤销毒死蜱和三唑磷在蔬菜上的登记,自2016年12月31日起,禁止毒死蜱和三唑磷在蔬菜上使用。
企业究竟应该怎样把关杀虫剂的登记?
高毒、高残留、高环境风险类的产品,即使效果再好,最好远而避之。我国自2000年开始以来的2次禁限用高毒农药行动,就是剑指高毒农药;五氯酚钠先后被停止、撤销登记,就是因为高环境风险问题;氟虫腈被停止和撤销在水稻上的登记,就是因为对水生生物的毒性问题;硫丹、溴甲烷适时淘汰,就是因为国际公约问题;毒死蜱和三唑磷停止、即将撤销在蔬菜上的登记,就是因为残留问题等等。
高效、低毒、低残留类的产品,如果存在其它风险问题,最好谨慎而为。茶皂素是公认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还是国家鼓励发展的生物农药,由于对水生生物有一定的风险,就很难顺利通过登记评审。吡虫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由于对蜜蜂的毒性很高,以及欧盟禁令问题,今天虽然没有,但不等于明天不会发生,或将影响在我国登记和使用。
已存在高抗性风险的品种,务必引起高度警惕。稻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等产生高抗性,螟虫对毒死蜱、三唑磷等产生抗药性,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产生抗药性等等,企业对这些品种在相应作物上的登记应该有避险意识。
结合我国杀虫剂登记管理的新动态,企业应该提前做好登记布局。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四氟虫酰胺等,由于对甲壳类水生生物风险高,需要半田间试验,进行风险评估;丁虫腈、乙虫腈对蜜蜂存在较高风险,虫螨腈对水生生物高风险等,办理登记要慎之又慎,避免氟虫腈登记悲剧重演。
企业要时刻掌握信息并据此进行判断,对存在登记风险的品种不要顶风而为。昆虫调节剂中的脲类对大型蚤剧毒,对甲壳类生物有风险;菊酯类农药对天敌、家蚕、水生生物有风险;克百威、灭多威、速灭威等氨基甲酸酯类对鸟类有毒性等等,都属于存在退市风险的问题品种。
要想顺利取得农药登记,并且保证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必须满足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基本条件,同时又要保证对生态安全、环境友好,还要不容易产生抗药性。
一言以蔽之,真金不怕烈火烧,产品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首先要经得起登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