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领制高点。
2016年,山东寿光圣城街道于家村村民高象鹏牵头成立了鹏远果蔬合作社,想带领大伙儿不重产量重质量,种植优质蔬菜。然而,说服大伙儿的过程让他四处碰壁:“都是老种菜的,很多是我长辈,大伙儿不信什么标准化,只信自己的‘老把式’。”
2018年,“没办法”的高象鹏建起示范棚,示范标准化生产,于2019年通过了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的认证和挂牌。“咱按照中心提供的优质西红柿标准进行生产,产量比其他农户下降了约一半,但含糖量等指标提升一倍以上,平均售价翻了五番,可让老菜农们开了眼。”
2020年,一处占地170余亩的标准化生产园区开建,老菜农拿出积蓄入股,“棚二代”返乡加入,种植和销售分工明确,在“别拿番茄不当水果”的口号下,一盒包装精美、约1.7斤重的于家村小西红柿,售价高达68元。
如今,“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标准”成为于家村的共识。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加凸显了农产品标准化的重要性。
为了站稳蔬菜产业标准化高地,2018年7月12日于寿光挂牌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率先发力。中心主任付乐启介绍,这是一个由蔬菜质量标准研究中心、蔬菜国际标准合作中心、蔬菜质量标准检测中心、蔬菜质量标准服务中心构成的蔬菜产业“新高地”。
坐落于寿光市郊外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
用“标准化”掌握话语权,中心做了这样几件事:
其一,汇集了方智远、李天来、邹学校、赵春江4名院士领衔67名专家,以及46人的本地专家。
其二,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40多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究、科研攻关、产学研合作和交流培训。
其三,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
其四,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启动16项国家、行业标准和102项地方标准研制工作,其中,1项国家标准计划正式下达,番茄、黄瓜两项农业行业标准获农业农村部发布,5项地方标准完成评审。
其五,通过每年举办高峰论坛、成立国家蔬菜质量标准化创新联盟、认定试验示范基地和借力国家战略等渠道,已在全国认定27个试验示范基地,提供基地线上申报、蔬菜质量全程管控等服务。同时,发挥中心的资源优势,帮助基地生产的标准化好菜找到更好的销售渠道。
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在中心3年的研制推广下,一个覆盖主要作物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蔬菜质量标准数据库呼之欲出,“寿光标准”在26个省份落地开花,全国新建蔬菜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如果说以前的‘寿光模式’,侧重于输出产品、输出人才、输出技术;那么现在的‘寿光模式’,则正在向输出标准、输出机制、输出体系方向转变。”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说。
变化正在发生。在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的影响下,蔬菜产业的“寿光模式”正在向标准化的新高地迈进。
以“工厂化”理念建设和运营农业园区。寿光2018年以来已规划建设了总占地2.3万亩的18个重点蔬菜园区,全部推广应用自动温控、智能雾化等智能科技设备,物联网应用率超过80%,全部按照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生产,每个大棚、园区就是一个“标准车间”“标准工厂”。
寿光推出的国产化智能玻璃温室,配备多环节机器人作业。
2019年,“寿光蔬菜”成功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成为潍坊市成功注册的第一件集体商标,对寿光蔬菜提升品质、树立信誉,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起到了积极作用。2020年,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集群,蔬菜年交易量达900万吨,交易额200亿元。
如今,有了黄瓜、西红柿等主要设施蔬菜全产业链生产规范以及日光温室建造规范、园区建设运营规范等“寿光标准”,“寿光模式”创新升级就有了充足的底气,已经能够为设施蔬菜产业问题提供包括标准、机制和体系等在内的集成解决方案。
(详情报道见2021年4月13日农民日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