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专题阐述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和生华了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必将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开创崭新局面。报告强调“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对“三农”工作的科学定位。农药企业与“三农”工作“唇齿相依”,因此,要善于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发现和把握商机。
据报道,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逐步形成完善“三农”投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2003—2012年十年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超过6万亿元,为赢得“三农”发展黄金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总量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从2003年的2144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228万亿元,翻了两番还要多;在速度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年均增长21%,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4.5个百分点;在比重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3.7%提高到19.2%,达到将近1/5。
不容置疑,“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难点。过去的十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为后一个十年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工程中,农药企业面临有很多很好的商机。
近年,农药政府招标采购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投入一年比一年多,区域、作物范围不断扩大,政府招标采购力度一年比一年大”。早在2001年,政府已拉开农药采购帷幕,财政部每年约投入1亿元,分配各省,用于采购水稻稻飞虱、二化螟,小麦锈病、蝗虫等重大病虫防控药剂。近几年来,地方各级政府采购队伍不断扩容,政府采购力度迅速增大。去年,政府投入力度达到新高峰。农业部公开资料显示,单小麦一品种,中央财政便拨出16亿元,全部用于采购小麦穗期“一喷三防”药剂,派送给11个冬小麦主产省区农户,用于3.2亿亩小麦病虫害防治和抗倒伏。据了解,包括水稻、蔬菜等在内,全年投入估计在20亿元以上。据专家预测,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农药的招标采购总额有望突破50亿元。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政府招标采购给优势农药生产企业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销售途径。政府补贴采购既有利于优秀企业品牌推广,也在减量用药、避免使用中毒、提高用药安全以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凭借政府的公信力,公开招投标对企业品牌跨区域的培育和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政府招标采购之手,不失为农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捷径。
农药企业必须善于在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中把握商机,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对农药的招标采购。一是“有的放矢”的建立品种储备,政府采购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二是选好采购项目,掌握竞标技巧,提高中标效率;三是要把农产品安全放在首位,竭力为农业提供安全、环保、高效的产品;四是“不折不扣”的兑现中标约定,不搞“短期行为”;五是主动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把提供优质的农化服务工作当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农化服务工作进行到底。
有远见的企业还应该做到:不要让政府招标采购牵着企业的鼻子走,而是要不断研发和提供新产品,用“质量和成本说话”,用“效果吸引政府采购”。企业不要甘当政府招标采购的“老黄牛”,而要敢为政府招标采购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