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离不开农药。按照农业部的说法是:如果不用农药,我国肯定会闹饥荒。然而,近年来接二连三的农产品涉药安全事件却让公众“闻药色变”,一时间,本来为农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农药似乎成了过街老鼠。
在农药使用中,如果使用的是符合当前农药生产登记制度的品种,并且按照使用说明书加以施用,农产品应当不会出现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只要目前没有被国家有关政策限制生产、销售、使用的合规农药,其本身并无过错。但是,近年来毕竟发生了多起种植业农药安全事件,无论如何农药都摆脱不了干系。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主要症结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农药使用的监管较弱。客观地说,面对广阔的农村大地,以及数以亿计的家庭主体农业生产单元,农药的购销使用过程,是没有什么机构能够做到将其全面覆盖监管的。于是,在全国各地均存在的监管空白和薄弱之处,假冒伪劣甚至国家明令淘汰的农药便有了生存的机会。虽然近期国家已经淘汰了33种高毒农药,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不难看到其中一些品种的身影,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高毒有机磷农药。这些违规农药往往就是酿成农药安全事件的主角。
由此可见,这种乱象虽可归咎于一些农药企业违法生产销售,但也折射出监管部门工作的疏忽和缺失。退一步说,如果执法部门对于面广量大的农户难于做到有效监管的话,那么就应当要加大力度整肃农药生产、流通环节,杜绝违规农药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否则,如果不能做到有效监管,乱象还会继续,也如“限塑令”一样,除了长期尴尬之外,还会酿出更多农药安全事件来。
另一方面,推行高效、低毒环保农药需政策助力。现在,低劣农药之所以还大有市场,是因为它们有着低成本和见效快的所谓优势。长期以来,广大农户用惯了高毒有机磷等农药,其价格低廉,往往是药到虫死病除,因而在许多地区还是农户的首选。而新型环保农药,由于企业投入巨额研发费用,使用的原辅材料价格昂贵,一般产品定价较高,加之农户在没有看到实际效果之前,是不情愿接受使用的。
因此,对于推广高效环保农药,除了企业和农技部门做出积极努力之外,政策扶持也很关键,要对环保农药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给予补贴,降低农户使用成本,从而不断扩大高效环保现代农药的替代使用量。同时,还要引导农户科学定量使用农药,力图做到减量使用。因为过量使用农药对环境也会造成严重污染。
此外,政府部门和有关媒体也应该大力宣传正确使用农药的必要性。民以食为天,如果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屡禁不止,最终大家都无法幸免。此外,个别媒体未经科学的判断就不负责任地“曝光”所谓农药残留问题,会使消费者立刻视之为洪水猛兽,到头来最终遭殃的还是广大农民和老百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