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内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宗农药产品产能过剩、国内极端气候影响、出口退税和节能减排影响均不同程度地加剧了国内农药企业业绩下滑。
与此同时,根据国内农药18家上市公司的2011年半年业绩显示,6家企业亏损,5家企业利润同比下滑。位列百强企业前十五位的浙江新安化工公司、南通江山农药化工公司和安徽华星化工公司等都在亏损之列。这业绩的天壤之别是对中国农药企业的严厉拷问:如何缩短中国农药企业与农化巨头之间的差距,走出发展困境?
业界观点:
山东某农药企业负责人:国内企业提供最优质的产品,赚取的却是微薄的代工费。拜耳、先正达、陶氏、巴斯夫、孟山都、杜邦这6家跨国农药企业占据了全球农药市场80%以上的份额,仅先正达一家在中国就有50家以上的农药供货商。跨国农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主要掌握科研开发和销售,而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我们就是这些跨国企业的长期合同工。
江苏好收成韦恩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连:我国农药外贸依存度在50%以上,近3年来出口量每年都在100-122万吨之间。而出口的现状是数量大、价格低,定位于低端市场。出口以后,国外大公司进行二次精深加工,制成高端的、我们做不出来的产品,在全球赚取超额利润。这就是中国农药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农药研究所顾问张一宾教授:中国农药企业做得再好,目前也不过是给外国公司打工。目前国内生产的农药品种有260多个,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只有20多个。大部分农药品种都是仿制产品,利用国外过期专利或不受保护的专利。国内企业的做法是喜欢跟风。看到一个品种好,大家蜂拥而上,直到把这个产品做烂。拿草甘膦来说,目前草甘膦国内的年需求量约为5万吨,而总产能已高达85万吨。跨国公司控制着大部分销售终端,国内企业没有一家有定价权。
应对措施:
第一,“十二五”期间,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快农药组织结构调整,鼓励优势农药企业强强联合,通过联营、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农药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抗衡。
第二,高度重视和规范农药生产与发展。农药作为影响十三亿人吃饭的产品,相关部门不能仅仅从口头重视发展,而更应在资金、税收、环境等多个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扶持,同时应从政策上规范行业行为。
第三,品牌宣传与资源保护,协会、农技推广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加大国产优质农药的品牌的推荐与宣传,生产企业应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控制与新产品的开发,而不是盲目地扩建传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