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化江苏太仓化工产业园,国内最大的环保制冷剂(HFC―134a)生产线引人注目,车间机声隆隆,中控室实时监控,罐装车把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凭借自主研发的高活性长效氟化催化剂,不仅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也赢得了市场先机,国内超过40%的汽车空调市场使用中化的制冷剂。”园区总经理张海兵自豪地说,目前中化的HFC―134a产品产能居国内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累计实现产值超过40亿元,利润超10亿元。在此基础上,中化正积极研制对臭氧层零破坏且温室效应潜能值低的新一代产品,预计三年后将逐步进入市场。
这是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化集团)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坚持自主创新,推动绿色转型,中化新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同比增长33%;开发和转让农药、氟化工、三废处理等相关绿色技术424项,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物研发生产能力、绿色农药创制能力、化工产品清洁生产等多个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中化的“绿色引擎”彰显出强劲动力,2010年中化营业收入达到3353亿元,同比增长38%,节能71.83万吨标准煤。
绿色转型,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在计划经济年代,出身于传统外贸行业的中化集团曾一度风光。然而,随着外贸经营权放开以及国家石油、化肥经营体制的改革,中化丧失了长期赖以生存的政策性资源,一下被推到了市场面前,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说:“中化的战略转型,不能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更加强调高水平、高起点介入,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就要求我们要走一条新型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转型渗透到公司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在能源领域,中化投资建设的泉州石化项目,把清洁生产理念融入生产全过程,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烟气中污染物浓度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生产的汽、柴油质量将达到欧Ⅳ标准,部分达到欧V标准。
在农业领域,自主创制的绿色新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集团旗下的中化化肥,引领行业“绿色革命”,2009年推广的包膜缓/控释肥料技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到60%―70%,减少18%―34%氨挥发,有效降低对土壤、空气和水的污染。
在化工领域,中化大力发展氟化工产业,紧跟国际技术发展趋势,生产的HFC―134a产品,每年可减少数万吨ODS物质的排放。
绿色引擎,咬定创新不放松
中化的绿色竞争力,源于不断的自主创新。
创新离不开投入。自2008年开始,中化集团启动了三批科技投入计划项目,较好发挥了种子基金作用。中化建立了以集团投入为引导的科技投入运行机制,从2006至2010年,中化集团累计科技投入接近20亿元;2011年,集团科技投入突破7亿元。
创新要耐得住寂寞。经历了HFC―134a产业化过程的中化集团下属企业中化蓝天总工程师任建纲深有感触:“从实验室到工厂产业化,花了整整15年时间,从最开始的一小瓶几克的样品,到现在2万吨的生产线,都是这么多年辛苦换来的。”但让他欣慰的是,现在第三代催化剂使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吨产品的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我们的催化剂的转化率是同行业中最好的,成本仍是最低的,这就是我们特有的绿色竞争力。”
如今,中化蓝天成功开发了数十种含氟化工材料新产品,多个产品为国内原创新品种,年均新增产值1.17亿元。
“绿色竞争力才有生命力。”刘德树说,正是抱着这种理念,中化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创新力度。他举几个数字:全国的3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中化牵头组建的有2个;在16个国家重大专项中,中化参与了2个。中化还通过推动创新型企业试点,牵头组建染料、种子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GLP国际互认等工作,极大提升了创新平台能力。目前公司拥有整建制研究院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标准化中心2个。
绿色责任,更加重视和谐发展
中化的绿色发展战略正结出硕果。目前,中化集团研发的ODS替代品总产能超过6万吨,约占我国ODS替代品产能的30%。中化蓝天副总经理郑继德介绍,截至目前,中化生产的ODS替代品减少了30万吨消耗大气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公司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保护臭氧层贡献金奖”。
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技术,中化集团为农民提供科学的施肥指导,改善农业及农村的生态环境。截至2010年底,已免费为农民测试土样50000个。
中化集团旗下的沈阳研究院安全评价中心,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能够同时从事农、医药及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价试验机构。未来中化集团出口农药的每一种产品都将节省数百万欧元的境外登记检测费用。另外,中化节能公司已于今年1月正式注册成立,将为冶金、电力、化肥、石化等高耗能企业提供能源审计、方案设计、投资咨询等服务。
开发推广绿色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服务内涵、完善营销服务体系等,中化的“绿色”生意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