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 English
中国农药协会
loading...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中国农药工业网 >> 行业信息 >> 市场行情

零农药自然农法引起农民思考
责任编辑:新闻晚报 来源:新闻晚报 日期:2011-11-16

    11月初的崇明,水稻已经结出黄色的稻穗,只等天气好就可以收割了,城里人老贾也在等待收获。老贾本名贾瑞明,36岁,皮肤黝黑、身材瘦长,。三年前,老贾开始在南汇种地,一年多前安家崇明,和许多城里人因为厌倦城市生活才到农村“归隐田园”不同,他是为了实践不使用农药、化肥的自然农作法。

  从两亩水稻田踉跄起步

  2008年,贾瑞明在上海南汇租下一块农田。因为只有他一人种地,就租了四亩。虽然谈不上五谷不分,但从没下过地的贾瑞明对农活基本一窍不通,只能靠书本和互联网边学边干。

  四亩农田里原先零零散散地种了些橘子树,贾瑞明就把它们移栽在一亩地里。剩下的则用来实验种些新奇特品种,翻完地后,贾瑞明在一亩地里种下薏米,据说薏米有抗癌作用,也算是经济作物。一亩种了橘树,一亩种了薏米,还剩下两亩怎么办?那时正赶上种水稻,周围农户问贾瑞明要不要一起种,虽然不知道水稻如何种,但因为还没有别的选择,他也就先答应了,“种水稻就种水稻”。

  当地农户多用直播方式,因此播种水稻前先需要育种。贾瑞明犯了个低级错误,他用自来水浸泡水稻种子。因为水里含氯,种子全都给泡死了。种子迟迟不出芽,还散发一股酸臭味,贾瑞明首次育种就这样失败了。起初他还误以为育种搞砸的原因是温度没控制好,就又去买了一批种子,还是用自来水泡,所以依然没有育成。

  有相熟的农户跑来问贾瑞明,“小贾,你怎么回事?育种育了半天,还没育出来? ”这次向农户请教,他才知道育种必须用河水才成。

  两次育种失败,贾瑞明错过了水稻直播的时间点。农户就建议他插秧。正巧贾家附近有一户用的是插秧法,而且秧苗极多,农户把插剩的苗直接送给了贾瑞明。靠着周围农户的帮助,第一次种地的贾瑞明踉跄着出师了。

  传统农耕方法使他产生心结

  不过插完秧后,贾瑞明的种地方式很快就让邻居兼老师们看不下去了。

  按照农户的传统做法,插完秧后通常需要打七到八次农药,之后再施两到三次化肥,农作物由农药和化肥保驾护航,直到最后收割。 “别人都说种地要用化肥、农药,但是我坚信不用,粮食也能长出来。 ”虽然周围农户嘲笑的声音很多,但贾瑞明还是坚持按自己的想法。

  不施化肥、不用农药,贾瑞明正在尝试的新鲜种法叫做自然农法。起初,贾瑞明并不知道什么叫自然农法,自然也没考虑过这么干。他是抱着科技下乡,做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想法才承包土地的,所以在第一亩地里种下的品种就是效益不错的薏米。贾瑞明翻看教材,了解薏米的种植技术,发现种薏米需要用农药浸种,并施以各种化肥。按照现代农业的操作流程,种庄稼从头到尾都需要农药和化肥,施用的时间和次序都十分严谨。

  而让贾瑞明远离传统农耕的,首先起于他尝试为薏米浸种时对农药产生的抵触。浸种的农药名为粉锈宁。打开农药盖,贾瑞明立刻闻到一股浓重的药味,他心想浸种子时用这玩意,怎么会对人体没害呢?薏米虽然种下了,可贾瑞明心中的结始终未解开,“有没有其他不用农药的农业种植方式? ”

  贾瑞明找到了有机农业技术书,他看到书里说这套技术需要用到遮阳网、防虫网、消毒大棚等设备,贾瑞明心想这样种一亩地的成本一定高,普通农户自然无法承受。此外,有机农业对待病虫虽然不使用农药,但仍然是用类似肥皂粉加水把虫子杀死的暴力手段。贾瑞明对此并不赞同,还是觉得会有更好的法子。

  有朋友向贾瑞明推荐了一本介绍自然农法的书《一根稻草的革命》。在作者福冈正信的笔下,人做的事越多,错的也越多。人其实只需要做很少的事,就能把农业搞好。贾瑞明读完后触动很深,决定按照书中的理念尝试。

  现在的农民更像农业产业工人

  如果从表面理解,自然农法似乎比传统农耕更简单,不施化肥不用农药,把种子一撒就什么都不用干了。

  实践自然农法多年后,贾瑞明更愿意将其与中医相比拟,“中医开的方子可能很简单,却是治根的。 ”在贾瑞明看来,种植者在用自然农法时花费的心力更多,需要更关注作物的生长,并用水和草来调整作物的生长环境。在完成一开始的水稻插秧后,贾瑞明每天至少都会下一次田,查看水稻田变化。一个水稻生长周期下来,贾瑞明已算不清自己在田边转了多少圈。

  “做自然农法的人,要有换位思考的心态——如果我是水稻,此时我需要什么,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健康、不健康、饿了、渴了、水多了、要呼吸新鲜空气? ”贾瑞明说,“当观察到一定程度后,这种体会就会越来越敏感,知道该如何处理,这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积累。 ”

  相较于自然农法,在贾瑞明眼中,现在的农民已经不能被称为农民了,应该改名农业产业工人。什么时候统一发种子,大家就在这时候种地,什么时候统一收粮,大家就在那个时候收割。他们只是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完成一些基本工作,不用花心思。虽然一些老农户还有一些种植经验,但他们现在越来越不依靠这些东西了。

  在八月天气最热的时节,贾瑞明下地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拔了,并将它们覆盖在地表上。其他农户则因为使用了除草剂,无需进行这项苦差事。贾瑞明的两亩水稻田没有施肥,不打农药,还好也没有遭遇大的病虫害,一路平安直到收获。虽然亩产比不上别家,但贾瑞明觉得收成也算不错。

  南汇种水稻初战告捷后,贾瑞明又跑去莫干山,和几位伙伴一起用自然农法种地。一年后他再次回到上海,在崇明物色了一块新农地。

  农村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土地

  现在,贾瑞明在崇明承包了100亩地种水稻,他也不是一个人在农田里劳作,来崇明常住帮忙的还包括他的妻子和农场学员。

  今年是他在崇明继续实验自然农法的第二年。虽然种出的水稻每斤零售价格15元,批发价也要10到12元左右,但销路还相当不错。今年5月份已经把去年出产的都卖完了,今年出产的粮食采用认购模式,到现在也卖出了80亩的产量,预计年底所有都能销完。这样,贾瑞明的丰地农场将摆脱去年的经营亏损,首次实现几万元的盈利。

  农场越做越大,到访的人也多了起来。不少好奇的来访者会向贾瑞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城里人,怎么会跑去乡下种地做农民?而这个问号也时常在贾瑞明心里盘旋。人生的走向总受许多因素影响,就像一汪河水奔流时常会遇阻折回,走出九曲十八弯的河道。贾瑞明似乎也没想明白究竟是哪个关键因素成就了现在的他,因此每次给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

  贾瑞明来自河北,家里兄弟比较多,长辈对子女各方面的要求也不高。贾瑞明从小叛逆、多思,总会琢磨一些不不着边际的问题,思考之外也做过很多尝试。有一段时间,贾瑞明特别关注贫困问题,曾经考虑并参加过农村扶贫、支教这些和农村有关的公益项目。

  2007年,贾瑞明跑去广东参加一个名为南方农村实验的项目,作为志愿者,他来到农村,参与当地图书馆建设。项目只做了两个月,贾瑞明就离开了。离开时他倒是想清楚了一件事,农村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土地。如果不能解决人和土地的关系,那一切都无从说起。贾瑞明决定从大家都不愿意从事的农业着手,亲自下地种田,去尝试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自然农法倡导一种生活方式

  从2008年起,贾瑞明花了三年多忙活在田间地头,他总结说自己这几年的经验,与读一个农业本科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现在,贾瑞明逐渐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农场未来的规划上,他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整理思路、写文章、和同行交流。

  按照贾瑞明的理想,丰地农场将是众多联营农场的一家。这些联营农场的场主可能是自己的学员,也可能是理念一致的新伙伴。这些人依靠农业来创业,联营农场的农产品自产、自销,形成完整的体系。贾瑞明说,“我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影响到其他人。 ”贾瑞明所在的村子里,虽然观望的农户居多,但也有人打算拿出十亩地学习自然农法种植。

  至于自然农法本身,贾瑞明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自然农法倡导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反思的态度。生活是不是一定是现在这个样子?

相关信息